大方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如何协同共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人力资源 正文

大方县作为贵州省毕节市下辖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的关系日益凸显,作为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方县依托人口红利,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探索出一条“以人力资源激活社会动能”的发展路径,但也面临着结构性矛盾与转型挑战,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现状、社会发展协同效应、现存问题及优化路径四个维度,系统探讨大方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大方人力资源社会

大方县人力资源现状:规模与结构的双重特征

大方县常住人口约89.6万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53.2万人,占总人口的59.4%,人力资源总量较为充足,但结构特征显著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效率。

年龄结构看,劳动力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特征:36-50岁群体占比45%,是农业、制造业等领域的主力军;16-35岁青年劳动力占比35%,外出务工主体;51岁以上占比20%,以传统农业劳动力为主,老龄化趋势逐步显现,从学历结构看,整体教育水平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68%,高中/中专占比22%,大专及以上仅10%,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从产业分布看,就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农业)吸纳52%的劳动力,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占比23%,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25%,且跨产业流动能力较弱。

为直观呈现,可将劳动力结构数据汇总如下:

指标类别 具体指标 占比/数据
人口规模 常住总人口 6万人
劳动年龄人口 2万人(59.4%)
劳动力年龄结构 16-35岁 35%
36-50岁 45%
51岁以上 20%
劳动力学历结构 初中及以下 68%
高中/中专 22%
大专及以上 10%
产业就业分布 第一产业(农业) 52%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23%
第三产业(服务业) 25%

人力资源的流动性特征明显:外出务工人员约18万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33.8%,主要流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等低技能岗位;本地就业以农业散户、中小微企业为主,稳定性差、收入水平较低,导致“留乡劳动力”与“外出劳动力”呈现“双低”困境——留乡者技能不足,外出者学历偏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

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探索

大方县社会发展以农业现代化、工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为核心,人力资源的支撑作用贯穿始终,二者形成“需求-供给”的动态协同关系。

(一)农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产业

大方县以天麻、辣椒、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为抓手,通过“合作社+农户+培训”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截至2023年,全县培育职业农民1.2万人,带动天麻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辣椒产值超5亿元,特色农业年均增长8%,职业农民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催生了农产品加工、电商销售等延伸业态,推动第一产业向“三产融合”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基础。

(二)工业转型升级:技能人才支撑产业集群发展

依托毕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划,大方县引进23家工业企业,形成以煤炭洗选、建材、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提供就业岗位8000余个,劳动力技能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仅60%,制约了产能提升,为此,县政府联合企业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计划”,年培训2000人次,推动传统劳动力向技能人才转型,2022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人力资源对工业的贡献率逐步提升。

大方人力资源社会

(三)服务业扩容:新兴业态创造就业空间

随着乡村旅游、电商物流等服务业兴起,大方县依托“奢香夫人故里”“油杉河景区”等旅游资源,带动就业1.5万人;农村电商服务站覆盖120个行政村,培育电商从业者800余人,2023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3亿元,服务业的扩容不仅吸纳了农业转移劳动力,还倒逼人力资源提升服务意识与专业能力,推动社会就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面临的挑战: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尽管大方县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协同推进,但仍存在四大核心矛盾,制约着“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化。

(一)技能结构与产业需求脱节

本地劳动力以传统农业技能为主,工业所需的设备操作、维护技能,服务业所需的电商运营、旅游管理等技能严重不足,职业教育学校年培养技能人才3000人,而本地企业需求超5000人,供需缺口达40%,导致“企业招工难”与“劳动力就业难”并存。

(二)人才外流与本地留存困境

每年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率不足30%,外出务工人员中技能人才流失率达40%,本地产业层次低、薪资待遇差,难以吸引人才;户籍、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务不完善,导致“引才难、留才更难”,县城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主城区,乡镇教师流失率高达25%,影响基础教育质量。

(三)培训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

现有培训资源分散在人社、农业、教育等部门,缺乏统一规划,培训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实操性不强,企业参与度低,导致培训与岗位需求“两张皮”,2023年培训调查显示,仅35%的参训者认为培训内容“对就业有帮助”,培训转化率不足50%。

(四)社会保障支撑不足

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参保率不足40%,外出务工人员跨区域社保转移接续不畅,医疗、养老等保障缺失,降低了劳动力的归属感,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乡镇卫生院设备落后、医生短缺,导致“小病拖、大病跑”,进一步削弱了人才留乡意愿。

优化路径:构建“人力资源-社会发展”良性循环体系

破解大方县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的矛盾,需从“培养、引进、服务、保障”四个维度发力,推动人力资源从“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

大方人力资源社会

(一)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提升人力资源技能水平

整合县职校、技工学校、企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联合培训机制,针对农业开设“天麻种植技术”“农产品电商”等特色课程,针对工业开展“新能源设备操作”“智能制造”等技能培训,针对服务业提供“旅游服务礼仪”“直播带货”等实用课程,每年培训1万人次以上,确保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提升培训转化率至70%以上。

(二)搭建就业对接平台,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建立“线上+线下”就业信息库,线上通过“大方就业”公众号发布岗位信息,线下定期举办“春风行动”“返乡创业招聘会”,推动劳动力与岗位精准匹配,深化校企合作,与贵州大学、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后优先入职本地企业,每年定向输送技能人才2000人。

(三)完善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增强人才吸引力

出台《大方县人才引进办法》,对返乡创业人员给予最高10万元创业补贴、20万元小额贷款(财政贴息3年);对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金减免3年)、子女入学优先安排、医疗保障绿色通道等政策,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每年投入500万元奖励优秀技能人才、乡村致富带头人,营造“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社会氛围。

(四)强化社会保障支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扩大社保覆盖面,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外出务工人员应保尽保,简化跨区域社保转移接续流程,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建设,改扩建10所乡镇卫生院,配备先进医疗设备;新建5所普惠性幼儿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镇延伸,通过完善“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服务链,增强劳动力的归属感,实现“留人更留心”。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大方县针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有哪些具体支持政策?
解答:大方县出台了一系列“返乡就业创业扶持包”,包括:①创业补贴:首次返乡创业且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给予5000-10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②金融支持:可申请最高20万元的小额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3年;③技能培训:返乡创业人员可免费参加电商、种植养殖等技能培训,每人每年补贴3000元;④公共服务:提供人才公寓(租金减免3年),子女入学享受“绿色通道”,配偶就业优先推荐;⑤税收优惠: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小微企业所得税按应纳税额减半征收,县人社局设立“返乡创业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手续代办等“一站式”服务,降低创业门槛。

问题2:大方县如何通过职业教育提升本地劳动力技能水平?
解答:大方县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推动职业教育与本地产业需求深度对接:①整合资源:将县职校、技工学校合并为“大方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投入5000万元改善实训条件,建设天麻种植、新能源设备操作、电商运营等8个实训基地;②订单培养:与本地23家企业签订“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开设“企业冠名班”,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学生毕业后优先入职合作企业,年培养技能人才2000人;③师资共建: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占比达30%,同时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至60%;④社会培训: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年培训规模超8000人次,确保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提升就业竞争力。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2015余姚事业单位
« 上一篇 10-06
拉萨事业单位招聘
下一篇 » 10-06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