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力资源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国民素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行动指南,其核心在于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投入和服务保障,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支撑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就业促进、人才培养、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多个维度,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框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政策体系构建上,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根本,以《劳动法》《就业促进法》《职业教育法》《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就业促进规划、职业技能行动纲要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立体化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将人力资源开发摆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地方层面,各省份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制定配套措施,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协同发力的政策格局,东部地区聚焦高端人才引育,中西部地区强化技能人才培养与输出,政策精准性显著提升。
就业是人力资源政策的首要任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实施“稳就业保就业”政策组合拳,通过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措施,保持就业大局稳定,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连续13年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稳步提升,农民工总量达2.95亿人,就业质量持续改善,政策工具上,既有减税降费、稳岗返还等激励企业吸纳就业的“硬举措”,也有创业补贴、职业技能培训等赋能劳动者“软服务”,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小微企业,按每人最高可享受税收减免限额标准给予支持;面向农民工、失业人员开展“春暖农民工”“技能中国行动”等专项培训,年均培训超200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劳动者就业能力。
人才培养是人力资源政策的核心环节,我国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构建了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职业教育方面,通过《职业教育法》修订,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23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招生538.98万人,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等教育方面,“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重要作用,2023年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技能人才方面,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立从初级工到技师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截至2023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达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占比30%,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撑。
社会保障是人力资源政策的“安全网”,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覆盖超10.5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政策聚焦“兜底线、保基本、可持续”,通过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等机制,增强保障公平性和可及性,2023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基金调剂力度加大,有效缓解了区域间基金收支压力;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93元,惠及1.7亿老年人口;失业保险金标准平均上调至最低工资标准的90%,保障了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劳动关系政策是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和谐稳定的基石,我国坚持“劳动者权益保护与企业健康发展并重”,通过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动合同签订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集体协商制度覆盖企业超300万家,覆盖职工1.7亿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超90%,劳动者维权渠道更加畅通,针对新就业形态,我国出台《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明确平台企业责任,将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纳入劳动保障范围,填补了政策空白。
尽管我国人力资源政策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区域人才分布不均等挑战,政策将聚焦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加强数字技能、绿色技能人才培养;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破除户籍、社保等流动壁垒,促进人才合理配置,通过延迟退休年龄、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等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延长人力资源开发周期。
以下是国家人力资源政策重点领域及措施示例:
政策领域 | 具体措施 | 实施效果 |
---|---|---|
就业促进 | 稳岗返还、创业补贴、职业技能培训 | 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稳步提升 |
人才培养 | “双一流”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技能人才等级认定 | 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人,高技能人才占比30% |
社会保障 |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医保异地结算、失业保险标准调整 | 养老保险覆盖超10.5亿人,医保覆盖超13.6亿人 |
劳动关系 | 集体协商制度、劳动争议仲裁、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 | 劳动合同签订率超90%,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完善 |
相关问答FAQs
Q1:国家人力资源政策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A:面对人口老龄化,国家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发力。“开源”即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年龄,延长劳动力供给年限;“节流”即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支持健康老年人参与社会公益、社区服务、文化传承等活动,鼓励企业返聘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大龄劳动者就业能力,2023年开展“银龄讲学计划”“老年教育普及行动”等项目,年均培训超500万人次,有效盘活老年人力资源。
Q2: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哪些国家支持政策?
A:国家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就业方面,实施“基层就业项目”(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招聘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70%;鼓励企业吸纳,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和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创业方面,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最高20万元)、税收减免(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优惠);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场地支持、创业辅导和融资对接服务;高校开设创业课程,举办“互联网+”“挑战杯”等创业大赛,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人数达92万人,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