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事业单位改革如何通过分类推进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事业单位 正文

威海事业单位改革是山东省乃至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实践,其核心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激发队伍活力,以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近年来,威海市以分类改革为抓手,聚焦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全面推进事业单位“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改革成效显著。

威海事业单位改革

分类推进,精准定位公益属性
事业单位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分类,威海市严格遵循中央和山东省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将全市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类、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生产经营类四类,并制定差异化改革路径,行政类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并入行政部门,不再保留事业单位序列;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聚焦基础性、普惠性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科研等领域,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坚持公益导向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扩大自主权,如高等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鼓励通过购买服务、合作共建等方式提升服务效率;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则逐步转企改制,推向市场,2022年底前已全面完成转企任务,实现“事企脱钩”。

通过分类改革,威海市事业单位结构更加优化,公益服务职能更加突出,据统计,改革后全市公益类事业单位占比提升至85%,行政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占比降至15%,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显著增强。

创新编制管理,破解“铁饭碗”固化
编制管理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环节,威海市打破传统编制“终身制”和“固化”难题,推行“控总量、优结构、动态调”的编制管理机制,严格编制总量控制,建立“增减挂钩”制度,事业单位新增编制需通过核减空编或低效单位编制实现,确保编制总量只减不增;探索“周转池”制度,将部分事业单位闲置编制纳入周转池,用于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临时用编需求,实现编制资源高效利用。

威海市还深化“县管乡用”“区管校聘”等改革,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一线、民生领域倾斜,在教育和卫生系统,通过“县管乡用”将县域内教师、护士编制统一管理,促进人才在乡镇(街道)间合理流动,缓解基层“招人难、留人难”问题,2023年,全市基层事业单位编制占比较改革前提升12%,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完善绩效薪酬,激发队伍干事活力
“大锅饭”式薪酬体系是事业单位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威海市以绩效工资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基础工资+绩效工资+激励奖励”的薪酬分配机制,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基础工资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发放,保障职工基本生活;绩效工资与单位年度考核、个人岗位职责贡献挂钩,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对高层次人才、关键岗位人员给予专项奖励,鼓励创新创造。

威海事业单位改革

威海市扩大事业单位分配自主权,允许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分配方式和办法,重点向业务骨干、业绩突出人员倾斜,市属医院推行“科室核算+个人绩效”模式,将医生收入与诊疗质量、患者满意度挂钩,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积极性,改革后,全市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较改革前增长18%,工作满意度提升至92%,队伍活力显著增强。

优化服务供给,提升群众获得感
事业单位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威海市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推动事业单位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一是简化办事流程,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将事业单位承担的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截至目前,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一网通办率”达85%,平均办理时限缩短40%。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鼓励事业单位开展“上门服务”“延时服务”“个性化服务”,市图书馆推行“流动图书馆”服务,将图书资源送到社区、学校;市人社局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上门办理服务,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群众满意度测评,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编制调整、干部任免挂钩,倒逼事业单位提升服务质量,2023年,全市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达96.5分,较改革前提升5.2分。

强化监督评估,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为确保改革不走过场,威海市构建了“多元监督、动态评估”的改革推进机制,加强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联动,对改革中出现的“编外用人超编”“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累计整改问题120余项,建立改革“回头看”制度,每两年对事业单位改革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及时调整优化改革措施,针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市场化不足”问题,威海市试点“特许经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激发市场活力。

成效与展望
威海事业单位改革通过分类定位、创新编制、完善绩效、优化服务、强化监督,实现了事业单位“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目标,全市事业单位数量较改革前精简20%,人员编制效率提升35%,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下一步,威海市将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重点推进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扩大市场化选人用人自主权,探索建立“公益服务+市场化运营”的新模式,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威海经验”。

威海事业单位改革

FAQs
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的编制身份会发生变化吗?待遇如何保障?
答: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身份根据分类结果调整,行政类事业单位人员转为公务员身份;公益一类、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员保留事业编制,但实行“实名制”管理,逐步推行“员额制”试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后,人员转为企业身份,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待遇方面,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基础工资按国家规定标准发放,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挂钩,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转企人员按企业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保障合法权益不受影响。

事业单位改革如何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
答:威海市通过“编制下沉、资源下倾、服务下移”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一是推行“县管乡用”“区管校聘”,将县域内教师、护士等编制统一管理,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二是建立“周转池”制度,将闲置编制优先用于基层事业单位补充紧缺人才;三是简化基层办事流程,推行“一窗受理”和“上门服务”,减少群众跑腿次数;四是加大对基层事业单位的财政投入,改善基层办公条件,提升服务设施水平,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基层“人手不足、服务滞后”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公共服务。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合肥五环人力资源能为企业提供哪些专业人才招聘解决方案?
« 上一篇 昨天
南宁人力资源网能为本地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哪些高效专业全面服务呢?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