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市人力资源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结构特征、配置效率与政策导向直接关系到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和区域竞争力,作为江西省宜春代管的县级市,樟树市以“中国药都”闻名,拥有深厚的中医药产业基础,同时盐化工、金属家具、新能源等产业协同发展,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呈现出鲜明的产业适配性和时代特征。
樟树市人力资源结构特征
樟树市人力资源总量稳定,但结构呈现“老龄化加速、技能人才待提升、产业适配性分化”等特点,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全市常住人口约53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约32万人,占总人口的60.4%,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资源供给面临一定压力,从年龄结构看,20-40岁青年劳动力占比约35%,41-55岁中年劳动力占比45%,55岁以上劳动力占比20%,老龄化趋势逐步显现,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构成挑战。
从学历与技能水平看,全市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约6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38%,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12%,技能人才总量约6.8万人,占就业人口的21.3%,而高技能人才(如高级技工、技师)占比不足8%,与“中国药都”对研发、生产、质检等环节的高技能需求存在差距,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农业)劳动力占比约28%,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技能水平较低;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占比约42%,集中在盐化工、金属家具等领域,对操作型、技术型人才需求旺盛;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约30%,现代服务业如物流、电商、健康管理等领域人才缺口明显。
樟树市劳动力结构基本情况表
| 指标分类 | 具体细分 | 人数(万人) | 占比(%) |
|------------------|-------------------------|--------------|-----------|
| 年龄结构 | 20-40岁 | 11.2 | 35.0 |
| | 41-55岁 | 14.4 | 45.0 |
| | 55岁以上 | 6.4 | 20.0 |
| 学历结构 | 高中及以下 | 19.8 | 62.0 |
| | 大专及以上 | 12.2 | 38.0 |
| | 本科及以上 | 3.8 | 12.0 |
| 产业分布 | 第一产业(农业) | 9.0 | 28.0 |
| |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13.4 | 42.0 |
| | 第三产业(服务业) | 9.6 | 30.0 |
产业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现状
樟树市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地方产业布局深度绑定,形成了“药业主导、多业协同”的供需格局,作为“中国药都”,中医药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全市规模以上中医药企业达86家,包括仁和集团、樟树帮药业等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就业约5.2万人,占第二产业就业的60%以上,中药炮制、制剂研发、质量控制等岗位对技能人才需求迫切,但本地培养能力不足,企业常需从江西中医药大学、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引进毕业生,或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
盐化工和金属家具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全市盐化工企业年产值超百亿,就业人口约3.8万人,但以普工为主,技术岗位(如化工工艺、设备运维)人才缺口约15%;金属家具产业集聚了200余家企业,就业人口约2.5万人,设计师、数控编程等高技能人才稀缺,制约了产品附加值提升,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布局,光伏组件、智能物流等领域逐步兴起,但相关人才储备不足,高端研发岗位几乎依赖外部引进,人力资源“引育留用”体系面临新考验。
就业服务方面,樟树市构建了“线上+线下”招聘平台,年均举办“春风行动”“药都专场招聘会”等活动40余场,提供岗位超3万个次,但“企业用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企业反映技能岗位薪资待遇缺乏竞争力,难以吸引年轻劳动力;部分劳动者因技能单一、就业观念滞后,难以适应新兴产业需求。
人力资源政策支持体系
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樟树市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涵盖就业服务、技能培训、人才引进等领域,就业创业方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对吸纳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2023年发放补贴超800万元;建设“零工市场”3个,灵活就业人员服务覆盖率达85%,技能提升方面,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23年开展补贴性培训1.2万人次,其中中医药炮制、化工工艺等产业专项培训占比40%,培训后就业率达78%;依托樟树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仁和药业等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年培养技能人才约1500人。
人才引进方面,实施“药都英才计划”,对引进的博士、硕士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安家补贴,对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启动资金;建立“人才公寓”500套,解决住房问题;优化“一站式”人才服务,简化落户、子女入学等流程,2023年引进各类人才2300人,其中产业人才占比达65%,针对老龄化趋势,开发“银发人力资源”项目,鼓励健康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农业技术推广,2023年吸纳老年就业人员超2000人。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当前,樟树市人力资源发展仍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劳动力供给趋紧,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较上年减少0.3万人,青年人口外流现象明显,劳动力“数量红利”逐渐减弱;二是技能人才结构失衡,传统产业普工过剩、高技能人才短缺,新兴产业人才储备不足,产业升级与人才供给的矛盾突出;三是政策落地效能待提升,部分企业对技能培训、人才补贴政策知晓度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产教融合”多停留在表面。
樟树市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优化人力资源供给,通过“产业留人、待遇留人、服务留人”吸引青年劳动力回流,探索“跨区域劳务协作”,与周边市县建立劳动力输送机制;二是强化技能人才培养,扩大“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规模,推动樟树职业技术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提升本地人才培养层次;三是深化人力资源服务改革,建设“药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整合招聘、培训、人才评价等功能,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智慧就业”平台,实现岗位与人才的精准匹配,为“中国药都”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力支撑。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樟树市针对中医药产业有哪些专项人才政策?
解答:樟树市为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专项人才政策:一是实施“中医药人才专项计划”,对中药炮制师、执业药师、研发人员等给予每人每月2000-5000元岗位补贴,补贴期限不超过3年;二是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中医药研发中心”,对获批省级以上平台的,给予最高200万元资金支持;三是开展“药都工匠”评选,每年评选10名中医药技能大师,每人给予5万元奖励,并优先推荐参与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四是优化中医药人才职称评审,对基层一线中医药人才放宽论文、科研要求,侧重临床实践和技能水平考核。
问题2:樟树市如何解决企业“用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解答:樟树市通过“供需两端发力”破解结构性矛盾:一是强化“需求端”精准对接,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库”和“劳动者技能档案”,利用大数据分析匹配岗位与人才,2023年通过“智慧就业”平台促成就业匹配率达65%;二是加强“供给端”技能提升,针对企业紧缺岗位开展“定向培训”,如与仁和药业合作开设“中药制剂班”,培训合格者直接录用,2023年此类定向培训就业率达92%;三是优化就业服务,推行“企业用工管家”制度,为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用工指导,同时开展“就业观念引导进社区”活动,帮助劳动者转变“重稳定、轻发展”的就业观念,适应新兴产业需求;四是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对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业态从业人员给予创业补贴和社保支持,拓宽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