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县人力资源如何有效满足企业用工与人才发展需求?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人力资源 正文

三江县人力资源是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下辖的侗族自治县,三江县人力资源既具有民族地区的一般特征,也因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文化背景呈现出鲜明特点,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三江县人力资源在规模、结构、素质等方面逐步优化,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通过系统性策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江县人力资源

三江县人力资源现状

三江县人力资源整体呈现“总量充足、结构待优化、技能待提升”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劳动力规模与年龄结构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三江县常住人口约37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约22万人,占总人口的59.5%,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但从年龄结构看,青壮年劳动力(18-45岁)占比约55%,且呈现“流出多、留守多”的双重特征: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主要流向柳州、南宁及广东珠三角地区,本地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留守劳动力以中老年(46岁以上)为主,占比约45%,老龄化趋势明显,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问题突出。

(二)学历与技能水平

受历史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三江县劳动力整体学历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劳动力占比约68%,高中/中专学历占比25%,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7%,远低于广西全区12%的平均水平,技能方面,传统农业技能(如水稻种植、油茶栽培)占比约60%,但具备现代职业技能(如电商运营、机械操作、民宿管理)的劳动力不足15%,技能人才总量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

(三)民族与文化特色

三江县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侗族人口占比达85%,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侗族刺绣、侗族大歌、侗族木构建筑技艺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约1200人,但多为中老年传承人,年轻一代参与度不高;侗族群众的集体协作意识、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等文化特质,为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

(四)产业分布与就业结构

三江县就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占比约62%,主要分布在茶叶、油茶、稻鱼共生等特色农业领域;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占比18%,以农产品加工和小型加工业为主;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20%,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电商、民宿、旅游服务等岗位需求增长较快,但专业化程度仍较低。

表:三江县劳动力结构基本情况表
| 指标类别 | 细分项 | 占比(%) |
|------------------|-----------------------|-----------|
| 年龄结构 | 18-30岁 | 22 |
| | 31-45岁 | 33 |
| | 46-60岁 | 35 |
| | 60岁以上 | 10 |
| 学历结构 | 小学及以下 | 35 |
| | 初中 | 33 |
| | 高中/中专 | 25 |
| | 大专及以上 | 7 |
| 产业分布 | 第一产业(农业) | 62 |
| |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 | 18 |
| | 第三产业(服务业) | 20 |

三江县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

尽管人力资源总量充足,但三江县在开发利用中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三江县人力资源

(一)人才外流与“空心化”风险

受本地产业基础薄弱、薪资水平较低、公共服务不足等因素影响,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2023年外出务工人数约8.5万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38.6%,外流劳动力以青壮年、高学历者为主,导致本地“人才空心化”,创新创业活力不足,乡村振兴缺乏中坚力量。

(二)技能结构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三江县正重点发展“文旅融合、生态农业、绿色工业”三大产业,但现有劳动力技能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技能(如直播电商、文旅策划)、工业技能(如食品加工技术)缺口较大,全县民宿从业人员仅3000余人,具备专业管理能力的不足10%;电商从业者中,系统接受过运营培训的占比不足20%,制约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三)教育资源与培训体系薄弱

职业教育资源匮乏,仅1所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以传统农业、学前教育为主,缺乏对接产业需求的电商、旅游管理、智能制造等专业;社会培训资源分散,政府主导的技能培训多以短期、普惠性为主,针对产业升级的定制化培训不足,劳动力技能提升缓慢。

(四)政策支持与体制机制待完善

人才政策吸引力不足,相比东部地区及柳州市区,三江县在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方面缺乏竞争力;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成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覆盖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不对称,企业用工与劳动力就业对接效率低。

三江县人力资源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需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和产业优势,从“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个维度发力,推动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本地就业机会

依托侗族文化和生态资源,做强“文旅+农业”融合产业:深度开发程阳八寨、丹洲古镇等景区,培育侗族风情民宿、非遗体验工坊、研学旅行等新业态,带动就业;壮大茶叶、油茶、稻鱼共生等特色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本地就业容量,三江茶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5000余名农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二)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推动中职学校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增设电商运营、旅游管理、食品加工等专业;建立“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协同培训机制,针对文旅、农业、电商等重点产业开展定制化培训,培育“乡土技能人才”,联合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开展“直播助农”培训,2023年已培训农民主播200余人,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三江县人力资源

(三)完善人才政策与激励机制

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对返乡创业大学生、技能人才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最高5万元)、住房补贴(每月800-1500元),并保障其子女就近入学;设立“非遗传承人专项津贴”,鼓励年轻一代学习侗族刺绣、大歌等非遗技艺,培育“非遗+文创”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驿站”,为外来人才提供短期住宿、创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

(四)推动数字化赋能与就业服务升级

建设“数字就业服务平台”,整合岗位信息、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功能,实现劳动力供需精准对接;利用大数据监测劳动力流动趋势,对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跟踪服务,对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孵化支持,在三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就业帮扶中心”,2023年帮助300余名搬迁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

三江县人力资源开发需立足“民族地区、山区县、乡村振兴重点县”的县情,以“特色产业育才、职业教育育才、优惠政策引才、数字服务留才”为路径,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推动从“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本强县”转变,为三江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三江县吸引人才回流的难点有哪些?
解答:三江县吸引人才回流的主要难点包括:一是产业基础薄弱,优质就业岗位不足,本地薪资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二是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教育、医疗等资源相对匮乏,对年轻家庭吸引力不足;三是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缺乏高端产业平台和晋升通道,人才难以实现长期成长;四是政策宣传和落实不到位,部分人才对返乡创业就业的政策知晓度低,享受政策便利性不足。

问题2:如何通过特色产业开发提升三江县人力资源价值?
解答:通过特色产业开发提升人力资源价值,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文化赋能”,将侗族刺绣、大歌、木构建筑等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培育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提升文化附加值;二是“产业链延伸”,推动茶叶、油茶等特色农业向“种植+加工+电商+文旅”全产业链发展,创造管理、营销、服务等多元化就业岗位;三是“品牌塑造”,打造“三江茶”“三江油茶”等区域公共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提高产品溢价,带动劳动力技能升级和收入增长,实现“产业兴、人才聚”的良性循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2024西安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报名时间、条件及内容是什么?
« 上一篇 昨天
天津事业单位文字综合岗考试内容与核心能力要求是什么?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