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县位于福建省西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连城县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从人力资源总量来看,连城县常住人口约33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占比约65%,劳动力资源总量充足,近年来,随着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力素质显著提升,高中及以上学历劳动人口占比已超40%,较五年前增长12个百分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截至2023年底,全县技能人才总量达5.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3万人,占比25%,涵盖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农业、文旅服务等多个领域。
在人力资源结构分布上,呈现“三产协同、特色突出”的特点,第一产业以特色农业为主,劳动力约6.5万人,重点围绕连城地瓜、白鹜鸭、文冠果等特色农产品,培育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技术能手,其中省级以上农业技术带头人达28人,第二产业以轻工纺织、机械制造、新能源为主导,劳动力约8.2万人,随着工业园区扩容升级,技能型人才需求持续增长,机械加工、电工焊工等工种持证上岗率提升至85%,第三产业依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文旅、商贸、物流等行业发展迅速,吸纳劳动力约7.8万人,其中导游、民宿运营、电商直播等新兴职业人才占比逐年提高,年培训电商人才超2000人次。
为推动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连城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技能连城”行动,每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覆盖电工、焊工、家政服务、农产品加工等20余个工种;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与龙岩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产业技术人才,年输送技能人才800余人;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对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安家补贴,建设人才公寓300套,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县级创业孵化基地6个,入驻企业120余家,带动就业2000余人。
尽管人力资源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人才外流现象依然存在,每年高校毕业生外流率约30%,高端人才引进难度较大;二是技能人才结构有待优化,传统产业人才占比高,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人才供给不足;三是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凸显,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达52岁,年轻劳动力占比不足15%。
针对上述问题,连城县将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建立在外人才库,通过乡情招商、校友对接等方式吸引返乡创业就业;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与重点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设“订单班”“冠名班”,定向培养产业急需人才;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开展“新农人”培育计划,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投身现代农业;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技能提升等全链条服务。
连城县人力资源结构基本情况表 | 类别 | 细分项 | 数量(万人) | 占比(%) | |--------------|----------------------|--------------|-----------| | 年龄结构 | 16-35岁 | 8.5 | 25.8 | | | 36-49岁 | 11.2 | 33.9 | | | 50岁及以上 | 13.3 | 40.3 | | 学历结构 | 初中及以下 | 12.1 | 36.7 | | | 高中(中专) | 10.5 | 31.8 | | | 大专及以上 | 10.4 | 31.5 | | 技能等级 | 高级技能(一级/二级) | 0.5 | 9.6 | | | 中级技能(三级/四级) | 2.1 | 40.4 | | | 初级技能(五级) | 2.6 | 50.0 |
相关问答FAQs
Q1:连城县在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1:连城县针对青年人才推出“一站式”服务政策:一是提供就业补贴,对来连城就业的全日制高校毕业生,本科给予每月800元、硕士给予每月1200元生活补贴,连续发放3年;二是建设青年人才驿站,为来连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提供3个月免费住宿;三是搭建成长平台,设立“青年人才创新项目”,最高给予50万元启动资金支持,优先推荐参与省级以上人才项目评选;四是优化生活环境,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青年公园、文体中心等,组织青年交友联谊、文化体验等活动,增强人才归属感。
Q2:连城县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A2:连城县多措并举破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难题:一是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500人次,重点培训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田秀才”“土专家”200余人;二是引导土地流转,通过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带动青年返乡创业;三是推广农业机械化,补贴购置农机具,全县农业机械化率达65%,降低劳动强度;四是发展智慧农业,建设物联网大棚、农产品溯源系统等,减少对传统劳动力的依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