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简称“首经贸”)作为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特色,法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市属重点大学,其人力资源体系是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核心功能的关键基石,首经贸的人力资源管理围绕“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了涵盖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学生人力资源的立体化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与机制优化,形成了“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良性生态,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的核心力量
师资是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首经贸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形成了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过60%,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75%以上,其中不乏国家级人才(如“长江学者”“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和北京市级人才(如“长城学者”“高创计划”领军人才等),在年龄结构上,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约50%,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在学科分布上,聚焦经济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同时培育法学、数据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师资力量,支撑学科特色发展。
为提升师资质量,首经贸实施“人才引育并举”策略:通过“学科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计划,面向全球引进高水平学者,给予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建设等支持;构建青年教师成长支持体系,推行“导师制”和“学术新人培育计划”,支持教师赴国内外顶尖高校访学,鼓励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学校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与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企业共建实践基地,选派教师挂职锻炼,提升教学与社会服务能力。
表1:首经贸专任教师职称与学历结构(示例)
| 类别 | 占比(%) | 说明 |
|--------------|----------|-------------------------------|
| 高级职称 | 62 | 教授、副教授合计占比 |
| 博士学位 | 76 | 含博士后经历教师占比15% |
| 45岁以下青年教师 | 51 | 青年教师中博士占比超90% |
管理队伍:高效运转的保障体系
高校管理队伍是支撑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首经贸管理队伍由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及学生工作队伍组成,共计约500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达70%,形成了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团队,学校注重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通过“管理干部培训计划”“信息化素养提升工程”等,定期组织校内外研修,强化政策理论水平与服务意识。
在制度建设上,首经贸推行“岗位聘用+绩效考核”管理模式,明确管理岗位职责与晋升通道,将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师生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形成“能上能下、优绩优酬”的激励机制,教务部门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优化教学管理流程,学生工作队伍构建“学业指导+生涯规划+心理健康”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后勤部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升服务效能,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管理效能,为师生提供了优质保障。
学生人力资源:未来发展的潜力资源
学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对象,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人力资源储备,首经贸全日制在校生约1.4万人,其中本科生占60%,研究生占40%,生源质量稳居市属高校前列,近年来本科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超过北京市一本线80分以上,研究生报考人数年均增长10%,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开设“经济学实验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特色专业,推动跨学科课程融合,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
在实践育人方面,首经贸与中国人民银行、京东集团、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200余家单位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提供实习岗位超3000个,学生参与国家级、市级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年均增长15%,学校还注重学生职业发展指导,通过“生涯导师计划”“校友分享会”等,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金融、信息技术、公共服务等行业就业占比超7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2%。
表2:首经贸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示例)
| 年份 | 就业率(%) | 主要就业行业分布(%) |
|--------|------------|------------------------------|
| 2021 | 94.8 | 金融(28%)、信息技术(18%)、政府(15%) |
| 2022 | 95.2 | 金融(30%)、信息技术(20%)、企业(18%) |
| 2023 | 95.6 | 金融(32%)、信息技术(22%)、公共服务(16%) |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度与创新的协同
首经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战略导向、分类管理、激发活力”为原则,通过制度创新释放人才发展动能,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学校推行“预聘-长聘” tenure-track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非升即走”与“长期支持”并行的考核机制,保障科研自主权;在薪酬激励方面,建立“基础工资+绩效奖励+专项津贴”的多元薪酬体系,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倾斜,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奖励比例不低于70%。
信息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力支撑,学校上线“智慧HR”平台,实现招聘、考勤、考核、薪酬等业务线上办理,数据共享率达90%,大幅提升管理效率,注重人文关怀,通过“教职工体检、子女入学保障、教师之家建设”等举措,增强教师归属感,构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围。
挑战与优化方向
尽管首经贸人力资源体系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挑战:一是高层次人才竞争加剧,需进一步优化引才政策,提升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二是教师评价体系需更注重教学与社会服务贡献,避免“唯论文”倾向;三是管理队伍数字化转型能力需加强,以适应智慧校园建设需求,学校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人才-学科-平台”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与学校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财经大学提供核心支撑。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首经贸在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解答:首经贸通过“精准引才”与“系统育才”双轮驱动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引才方面,实施“学科领军人才计划”,提供最高5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200万元安家费及专属实验室;针对青年学者,推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给予3-5年持续资助,并配套导师团队指导,育才方面,建立“青年教师学术能力提升计划”,支持赴国际名校访学,设立校内科研孵化基金,鼓励跨学科组建科研团队;完善“人才评价-晋升-激励”链条,对成果突出者优先推荐国家级人才项目,形成“引得进、育得出、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生态。
问题2:首经贸如何平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在教师考核中的权重?
解答:首经贸构建“分类评价、多元考核”体系,根据教师类型差异化设置权重:教学型教师侧重教学效果(学生评教、教学成果奖、课程建设),权重占比50%;科研型教师侧重科研项目、论文发表及成果转化,权重占比60%;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二者兼顾,权重各占40%;社会服务型教师(如行业导师、咨询专家)侧重决策咨询报告、培训服务及产学研合作成效,权重占比30%,设置“特色贡献加分项”,如指导学生竞赛获奖、服务地方经济项目等,避免“一刀切”考核,引导教师发挥多元优势,实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