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区作为重庆市辖区,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人力资源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梁平人力资源在总量、结构、素质等方面呈现新特点,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需应对现实挑战。
从供给总量看,梁平区常住人口约70万,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约45万,占总人口的64.3%,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年龄结构上,呈现“青壮年为主、老龄化逐步加深”的特点,16-35岁劳动力占比38.2%,36-50岁占比42.5%,51岁以上占比19.3%,学历结构方面,高中及以下学历劳动力占比68.7%,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31.3%,高素质人才占比逐年提升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技能人才方面,全区技能劳动者总量约12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仅15.3%,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建筑业,新兴产业技能人才供给不足。
从需求与产业匹配看,梁平区主导产业为生态工业、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生态工业以绿色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新材料为主,对技术工人、研发设计人才需求旺盛;特色农业以梁平柚、竹产业为核心,需要大量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技术员;文旅产业依托双桂堂、百里竹海等资源,亟需策划运营、民宿管理等服务型人才,当前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现象:传统农业领域劳动力过剩,但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缺口达2000余人;工业升级后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但本地培养能力有限,导致部分企业依赖外部引进。
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方面,梁平区多措并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年均开展补贴性培训5000人次,覆盖电工、焊工、电商等20余个工种;推出人才引进“梁平计划”,对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给予3-8万元安家补贴,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最高50万元;建立“家门口就业”工程,建成乡镇就业服务站23个,开发公益性岗位800个,年组织劳务协作输出劳动力2万人次;深化校企合作,与重庆文理学院等高校合作定向培养技能人才,年输送毕业生超500人。
指标 | 占比(%) | 说明 |
---|---|---|
16-35岁劳动力 | 2 | 新生代劳动力,适应能力强 |
36-50岁劳动力 | 5 | 产业骨干,经验丰富 |
高中及以下学历 | 7 | 中低技能劳动力为主 |
大专及以上学历 | 3 | 高素质人才占比逐年提升 |
高技能人才占比 | 3 |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 |
政策名称 | 实施效果 | |
---|---|---|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 年均培训5000人次,覆盖20余个工种,补贴标准为培训费用的80% | 累计培训2.3万人次,就业率提升15% |
人才引进“梁平计划” | 本科3万、硕士5万、博士8万元安家补贴;5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人才公寓免租3年 | 近三年引进人才1200余人 |
“家门口就业”工程 | 乡镇就业服务站全覆盖;开发公益性岗位800个;年发布岗位信息2万条 |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78% |
尽管取得一定成效,梁平人力资源仍面临挑战:人才外流现象突出,高素质人才向主城区流动趋势明显;技能结构滞后于产业升级需求,数字经济、绿色制造等领域人才缺口大;老龄化加剧导致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预计203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将降至60%以下,但机遇同样存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产业承接,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农业现代化,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型空间;数字经济新业态如直播电商、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可吸纳青年灵活就业。
梁平需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对接,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推动人力资源从“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FAQs
-
问:梁平区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梁平区实施“梁平计划”,通过“资金+服务+平台”组合拳吸引人才:对本科、硕士、博士分别给予3万、5万、8万元安家补贴;提供最高5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和3年免租人才公寓;设立“人才服务专班”,协调解决落户、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畅通人才成长通道,近三年,全区人才净流入率提升5.2%,高技能人才数量年均增长12%。 -
问: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梁平区有哪些帮扶举措?
答:梁平区构建“培训-输出-服务”全链条帮扶体系:一是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结合梁平柚种植、竹编工艺等特色产业,年均培训农民3000余人,培训后就业率达85%;二是建立区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每月举办“就业集市”,年发布岗位信息2万余条;三是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低收入群体800余人;四是组织劳务协作,与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建立合作,年输出劳动力超2万人次,并提供跟踪服务,保障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