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多国正面临人力资源供小于求的挑战,这一现象在劳动力市场中表现为岗位空缺率持续高于劳动力供给增速,企业招聘难度加大,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尤其在制造业、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关键领域,“招工难”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人力资源供小于求的本质是劳动力资源在总量、结构或区域上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其背后涉及人口结构变迁、经济转型升级、教育供给滞后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
造成人力资源供小于求的原因复杂多元,可从以下维度分析:人口结构变化是根本原因,全球范围内,老龄化趋势加速,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占比下降,例如中国2022年劳动年龄人口较2012年减少约5000万,直接导致劳动力总量供给收缩,经济结构升级带来需求扩张,随着数字经济、绿色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崛起,市场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但传统劳动力供给难以快速匹配新岗位要求,如人工智能工程师、新能源技术等岗位缺口持续扩大,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变革,部分学科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技能错位,导致“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结构性矛盾,地域差异加剧了局部供需失衡,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因产业集中、薪资优势,吸引大量劳动力流入,而中西部地区及县域经济面临人才“虹吸效应”,进一步推高了局部市场的用工成本,为更直观呈现,可参考下表:
原因类别 | 具体表现 |
---|---|
人口结构类 | 老龄化加速、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出生率持续走低 |
经济结构类 | 新兴产业(如AI、新能源)人才需求激增、传统行业转型技能升级需求 |
教育供给类 | 高校专业设置滞后、职业教育覆盖不足、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 |
地域流动类 | 一线城市虹吸效应、中西部人才外流、县域用工吸引力不足 |
人力资源供小于求的影响已从微观企业延伸至宏观经济层面,对企业而言,用工成本显著上升,制造业企业普工月薪较五年前增长30%-50%,部分企业为招工不得不提高福利待遇、缩短工时,挤压了利润空间;关键岗位空缺导致生产效率下降,甚至影响订单交付,对劳动者而言,议价能力增强,高技能人才薪资涨幅明显,但低技能劳动者因供给不足也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不过技能不匹配问题可能导致“隐性失业”——劳动者因无法胜任岗位而频繁跳槽,从宏观经济看,劳动力短缺可能推高通胀压力(工资-物价螺旋上升),并制约产业升级速度,尤其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挑战。
应对人力资源供小于求,需政府、企业、个人协同发力,政府层面,应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如延长产假、发放育儿补贴)以缓解长期人口压力,同时扩大职业教育投入,推动“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技能人才,并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中西部产业转移)平衡地域用工需求,企业层面,需转变招聘观念,从“外部招聘为主”转向“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加强员工在职培训,提升现有劳动力技能水平;推进“机器换人”等自动化改造,减少对简单劳动力的依赖,个人层面,劳动者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通过职业培训提升技能,尤其是向新兴产业、高附加值领域转型。
FAQs
问题1:人力资源供小于求对中小企业有哪些具体影响?
解答:中小企业受冲击更大,因资源有限,难以与大企业争夺人才,具体表现为:一是用工成本刚性上升,压缩利润空间,部分企业甚至因招工不足而缩减产能;二是关键岗位(如技术骨干、销售主管)流失率高,影响企业稳定运营;三是被迫降低用工标准,导致员工整体素质下降,进一步制约企业发展。
问题2:如何通过职业教育缓解人力资源供小于求的问题?
解答:职业教育可通过“产教融合”模式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如增设工业机器人、跨境电商等新兴专业),培养“即插即用”的技能人才;推广“1+X证书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可考取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政府可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补贴,鼓励企业参与教学,形成“企业下单、院校培养、政府买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