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作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科研支撑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人员规模直接关系到城市治理效能和民生服务质量,近年来,随着绵阳经济社会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员队伍规模、结构及配置方式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从整体规模来看,截至2023年底,绵阳市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总数约为12.5万人,涵盖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这一规模在四川省内仅次于成都,位居第二,与绵阳作为川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定位相匹配,从动态变化趋势看,2018-2023年,绵阳事业单位人数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年均增长率约2.3%,其中教育、卫生两大领域是人员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合计占比超过总人数的70%,这一变化既反映了绵阳对教育和民生领域投入的持续加大,也体现了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核心地位。
从人员结构分布来看,不同领域、层级、学历及年龄结构差异显著,教育领域是事业单位人员最集中的板块,人数约5.6万人,占比44.8%,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教职工,其中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占比超80%;卫生领域人员约3.1万人,占比24.8%,涵盖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市级三甲医院人员集中度较高;其他领域如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合计约3.8万人,占比30.4%,从层级分布看,市级事业单位约2.8万人,占比22.4%;县级事业单位约6.2万人,占比49.6%;乡镇(街道)事业单位约3.5万人,占比28.0%,呈现“县域为主、乡镇为基”的格局,符合公共服务下沉的政策导向。
学历结构方面,绵阳事业单位人员整体素质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约7.5万人,占比60.0%,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约0.8万人,占比6.4%;专科学历约4.0万人,占比32.0%;高中及以下学历约1.0万人,占比8.0%,与2018年相比,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提升12个百分点,高学历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科研等领域,市级单位高于县级和乡镇单位,反映出区域间人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36-45岁人员约5.0万人,占比40.0%,是队伍主体;46-55岁人员约3.8万人,占比30.4%;35岁以下人员约2.7万人,占比21.6%;55岁以上人员约1.0万人,占比8.0%,近年来,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年轻人员比例逐步提升,但部分基层单位仍存在人员老化、梯队断层问题,尤其在乡镇教育、卫生领域,35岁以下人员占比不足15%,亟需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年龄结构。
绵阳事业单位人员规模的变化,既受到国家“控编减编”总体要求的影响,也因地方发展需求而呈现结构性调整,通过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整合职能重叠机构、清理编外人员,全市事业单位机构数精简约15%,编制使用效率提升;为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需求,通过“动态调整、有减有增”的编制管理方式,近五年新增教师编制5000余个、医疗卫生编制3000余个,重点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绵阳实施“人才兴市”战略,通过“事业编制引进高层次人才”“基层服务项目人员定向招聘”等政策,累计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进一步优化了队伍结构。
当前绵阳事业单位人员队伍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区域分布不均衡,主城区人员密集,部分偏远乡镇存在“招人难、留人难”问题;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教育、卫生领域人员占比过高,部分专业技术岗位(如高级技工、科研辅助)人才短缺,管理服务岗位人员相对冗余;三是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基层事业单位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空间与主城区存在差距,影响人员积极性,绵阳将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人员配置,重点加强基层和重点领域人才保障,深化“县管校聘”“县管乡用”等改革,完善人员流动和激励机制,推动事业单位人员队伍与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
绵阳市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分布表(2023年)
类别 | 细分领域 | 人数(万人) | 占比(%) |
---|---|---|---|
按领域分 | 教育 | 6 | 8 |
卫生 | 1 | 8 | |
科技、文化等 | 8 | 4 | |
按层级分 | 市级 | 8 | 4 |
县级 | 2 | 6 | |
乡镇(街道) | 5 | 0 | |
按学历分 | 本科及以上 | 5 | 0 |
专科 | 0 | 0 | |
高中及以下 | 0 | 0 | |
按年龄分 | 35岁及以下 | 7 | 6 |
36-45岁 | 0 | 0 | |
46-55岁 | 8 | 4 | |
55岁及以上 | 0 | 0 |
相关问答FAQs
Q1:绵阳事业单位近年来人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
A1:绵阳事业单位人数变化主要受三方面因素驱动:一是政策导向,国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通过“控规模、优结构”提升效能,同时加大对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编制保障;二是发展需求,绵阳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学城,对科研、教育、医疗等人才需求增加,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补充人员;三是基层服务下沉,实施“基层人员编制倾斜”政策,推动优质资源向县域和乡镇延伸,乡镇事业单位人数稳步增长。
Q2:绵阳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存在哪些优化空间?
A2:当前绵阳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优化空间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区域均衡,需通过提高基层薪酬待遇、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引导人员向偏远乡镇流动,缓解主城区过度集中问题;二是专业适配,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如科研骨干、高级临床医师)引进,同时压缩管理服务岗位冗余人员,提升专业技术岗位占比;三是年龄梯队,扩大年轻人员招聘比例,建立“老中青”传帮带机制,解决部分领域人员老化、断层问题,增强队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