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人力资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人力资源 正文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豫鄂两省交界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承担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政治责任,作为南阳市下辖的生态大县,淅川县人力资源发展既面临县域经济的共性问题,也因特殊生态定位而呈现独特路径,其结构优化、能力提升与产业适配性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

淅川县人力资源

淅川县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淅川县总人口约65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约38万人,占总人口的58.5%,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和生态产业培育,人力资源规模与结构逐步优化,但整体呈现“总量充足、质量待提升、分布不均衡”的特征。

(一)人力资源结构特征

从年龄结构看,劳动力资源以青壮年为主,18-45岁占比约62%,46-60岁占比30%,老龄化趋势初显,农村地区“空心化”导致适龄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从学历层次看,全县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约58%,高中学历占比28%,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4%,技能型人才占比不足20%,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差距,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农业)吸纳劳动力约45%,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专业化程度低;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占比约30%,集中于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劳动密集型领域;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25%,文旅、物流等新兴领域人才储备不足。

(二)人力资源开发成效

近年来,淅川县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政策扶持”组合拳,人力资源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依托“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年均开展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75%以上;建立县级人力资源市场、乡镇就业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年均举办“春风行动”“金秋招聘会”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50余场,促成就业8000余人;针对脱贫人口,开发公益性岗位2300余个,落实社保补贴、交通补贴等政策,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依托南水北调品牌,培育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特色业态,带动1.5万劳动力就近就业。

淅川县人力资源

淅川县人力资源结构现状表

指标类别 具体分类 占比(%) 主要特点
年龄结构 18-35岁 35 青年劳动力外流倾向明显
36-45岁 27 产业中坚力量,技能需求迫切
46-60岁 30 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难度大
60岁以上 8 老龄化加剧,参与劳动率低
学历层次 初中及以下 58 以体力劳动为主,收入水平低
高中/中专 28 可塑性强,技能培训重点群体
大专及以上 14 高端人才引育难度大,外流显著
产业分布 第一产业(农业) 45 传统农业占比高,附加值低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30 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升级缓慢
第三产业(服务业) 25 新兴业态起步,人才缺口大
技能等级 无技能证书 65 就业竞争力弱,岗位稳定性差
初级工/技能等级五级 25 基础技能岗位为主
中级工及以上 10 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淅川县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

  1. 产业结构与人才适配性不足:生态保护红线约束下,淅川县工业发展受限,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有限,而旅游、康养等绿色产业尚处培育期,难以吸纳高素质劳动力,导致“有劳动力无岗位,有岗位无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2. 人才外流与本地培养失衡:受薪资水平、发展空间、公共服务等因素影响,本地高校毕业生、技能人才外流严重,年均外流人才约2000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县内职业培训学校专业设置传统,难以对接新兴产业技能需求。
  3. 老龄化与技能提升压力叠加: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劳动力以中老年为主,接受新知识、新技能能力较弱,加之培训资源向城镇倾斜,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渠道狭窄,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4. 生态保护与就业增长的平衡难题: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淅川县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入驻,生态保护倒逼产业转型,但短期内难以形成足够就业容量,劳动力向周边县(市)或省外流动成为常态。

淅川县人力资源发展的路径探索

  1. 聚焦生态产业,构建“人才+产业”协同体系: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中医药健康等绿色产业,培育“丹江鱼”“淅川香花辣椒”等特色品牌,通过产业链延伸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围绕产业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南阳农业科学院等合作,定向培养农业技术、电商运营、旅游管理等领域人才,推动“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2. 完善政策激励,破解人才引育留用难题:实施“渠首人才计划”,对返乡创业大学生、技能人才给予创业补贴、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政策支持;建立“柔性引才”机制,通过技术顾问、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专家学者、企业家参与县域发展;健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将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纳入技能人才认定范围,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3. 强化数字赋能,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效能:建设“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整合岗位信息、培训资源、政策咨询等功能,实现“线上+线下”服务全覆盖;针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数字技能进乡村”培训,普及直播带货、电商运营等新业态技能,推动“家门口创业就业”;建立劳动力动态监测数据库,精准掌握就业意愿、技能水平等信息,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4. 深化区域协作,拓展人力资源配置空间:加强与南阳、十堰等周边城市劳务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技能共训、岗位共推”机制,推动劳动力跨区域稳定就业;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等用工密集地区,开展“点对点”劳务输出,同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形成“输出-回流-反哺”良性循环。

随着“双碳”战略推进和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完善,淅川县有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和发展优势,通过产业升级、政策优化、数字赋能,逐步实现人力资源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为南水北调工程永续安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打造生态保护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淅川样本”。

相关问答FAQs

问: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渠首,生态保护对人力资源发展有哪些具体影响?
答:生态保护对淅川县人力资源发展既是约束也是机遇,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限制了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发展,减少了传统工业就业岗位,导致劳动力向外部转移;倒逼县域发展生态农业、文旅康养等绿色产业,催生了有机种植、生态旅游、研学旅行等新业态,创造了新型就业岗位,同时对生态保护技术、绿色产业管理人才提出新需求,推动人力资源结构向生态适配型转变。

问:淅川县如何吸引和留住返乡创业人才?
答:淅川县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服务保障”多措并举吸引返乡人才,政策上,设立返乡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给予最高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落实税收减免、场地租金补贴等优惠;平台上,建设返乡创业孵化基地、乡村振兴产业园,提供办公场地、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一站式服务;服务上,建立“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简化创业审批流程,开通子女入学、医疗绿色通道,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依托“乡情、亲情、友情”情感纽带,通过举办“渠首乡贤会”、返乡创业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增强人才归属感,形成“引得回、留得住、发展好”的良好生态。

淅川县人力资源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湖南事业单位用书
« 上一篇 今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宣传如何有效提升员工认同感与组织凝聚力?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