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事业单位培训作为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抓手,始终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以“能力提升、实践赋能”为核心,构建系统化、精准化、实战化的培训体系,为丽水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培训目标与定位
丽水事业单位培训立足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要求,聚焦“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培养目标,紧扣丽水“浙西南革命精神”传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区建设需求,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干部的特点,分层分类设计培训内容,着力提升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及生态保护、基层治理、数字化改革等核心能力,推动事业单位干部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行家里手”。
体系 突出“精准对接需求、紧扣地方实际”原则,构建“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涵盖政治理论、专业能力、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四大模块,具体如下表所示:
培训模块 | 核心课程 | 实践形式 |
---|---|---|
政治理论素养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浙西南革命精神”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 | 专题讲座、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如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群)、研讨交流 |
专业能力提升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层矛盾化解技巧、事业单位财务规范管理、数字化改革实务 | 案例教学、部门业务骨干授课、跨单位经验分享会 |
实践技能强化 | 乡村振兴项目策划、生态产业园区调研、应急处突演练、公文写作与处理 | 实地调研(如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模拟演练、导师带教 |
职业素养培育 | 职业道德与廉政建设、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心理健康调适、公共服务礼仪 | 情景模拟、心理团辅、先进事迹报告会 |
培训方式创新
为提升培训实效,丽水事业单位培训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多元化培训模式:
- 线上赋能:依托“丽水干部学习网”“浙里办”等平台,开设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等微课程,方便干部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累计上线课程200余门,覆盖全系统干部职工。
- 线下实战:组织“一线课堂”,将培训搬到田间地头、项目现场,如在莲都区碧湖镇开展“乡村振兴实训班”,学员直接参与村庄规划、产业帮扶项目策划,实现“学中干、干中学”。
- 跨界联动:与浙江工业大学、丽水学院等高校共建培训基地,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同时开展“跨区域交流”,组织干部赴杭州、湖州等先进地区学习数字化改革、生态保护经验。
保障机制与成效评估
为确保培训落地见效,丽水事业单位建立“四位一体”保障机制:
- 组织保障:成立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牵头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协同落实,形成“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管理体系。
- 师资保障:组建“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业务骨干+先进典型”的师资库,其中一线实践类师资占比达60%,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实际。
- 经费保障: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23年投入专项培训资金800余万元,重点支持基层干部、年轻干部能力提升项目。
- 制度保障:建立“培训考勤+效果评估+结果运用”机制,将培训表现与干部考核、晋升挂钩,2023年全市事业单位干部参训率达98%,培训满意度达96.5%。
成效评估采用“过程+结果”双维度考核:通过课堂互动、作业完成情况评估过程表现;通过结业考试、实践项目成果评估学习效果,并建立培训后跟踪机制,定期回访干部工作表现,形成“培训-实践-提升”的闭环管理。
丽水事业单位培训始终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通过精准化课程设计、多元化教学方式、全流程保障机制,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为丽水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进共同富裕贡献智慧力量,培训将进一步聚焦数字化改革、基层治理现代化等新需求,持续创新培训模式,为事业单位干部赋能增效。
相关问答FAQs
Q1:丽水事业单位培训的报名条件是什么?如何报名?
A:报名条件需符合丽水市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管理规定,一般要求为在编在岗人员,根据培训项目不同,可能对岗位、工作年限有额外要求(如年轻干部培训班要求35岁以下基层骨干),报名方式由各单位统一组织,通过“丽水干部学习网”或主管部门下发通知进行线上报名,经资格审核后录取。
Q2:培训是否颁发证书?培训学分如何认定?
A:完成规定学时和考核要求的学员,由市委组织部或市人社局颁发统一印制的《丽水事业单位干部培训结业证书》,培训学分纳入干部继续教育学时管理,每年度需完成不少于60学分(其中线上学分不超过30学分),学分情况将作为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具体认定标准参照《丽水市事业单位干部教育培训学分管理办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