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市场司调配处作为国家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的核心职能部门,承担着统筹人力资源流动配置、优化人才空间布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使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其工作既涉及宏观政策设计与市场机制完善,也涵盖微观人才流动服务与供需精准对接,是连接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桥梁纽带”,在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撑重点领域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职能定位来看,调配处的工作围绕“流动”与“配置”两大核心展开,具体涵盖五个维度:一是政策法规的顶层设计,牵头起草人力资源流动调配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源市场改革的指导意见》《跨区域人才流动配置实施办法》等,明确流动规则、保障机制和激励措施,为市场运行提供制度遵循;二是市场动态的监测预警,依托全国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信息系统,实时跟踪分析岗位需求、人才供给、流动趋势等数据,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精准识别“用工荒”“就业难”等结构性矛盾,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三是跨区域流动的统筹协调,打破地域、户籍、身份等限制,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组织“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跨省招聘活动,建立“东部企业+西部人才”“项目+人才”等对口支援机制;四是重点领域人才的精准保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如“东数西算”“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制定专项人才调配计划,协调解决芯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五是应急状态下的人力资源调度,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中,快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协调医疗、应急、物流等领域专业人才跨区域支援,保障应急资源高效配置。
在工作实践中,调配处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针对“人才向大城市过度集中”的问题,牵头实施“中西部地区人才振兴计划”,通过提高基层岗位补贴、完善职称评审倾斜政策、搭建事业发展平台等举措,引导人才向中小城市、基层一线流动;针对“技能人才供需错配”问题,联合教育部、工信部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推动职业院校与重点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定向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订单式”技能人才;针对“人力资源服务效率不高”问题,推进“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建设,开发“全国人力资源流动服务平台”,实现岗位发布、简历投递、政策查询、档案转接等“一网通办”,2023年平台累计服务求职者超8000万人次,促成就业匹配1200万次。
为提升工作精准度,调配处注重运用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例,通过建立三地人才信息共享库,分析发现北京高端人才向天津、河北流动的意愿受“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因素制约,为此推动三地签署《人才公共服务合作协议》,实现社保关系转移接续、职称资格互认、医疗费用异地结算等12项政策突破,2022年京津冀跨区域人才流动量较2017年增长65%,区域人才匹配度提升42%,以下是近年来部分跨区域人才调配项目的成效概览:
项目名称 | 调配领域 | 涉及区域 | 调配规模(万人次) | 主要成效 |
---|---|---|---|---|
东西部劳务协作专项计划 | 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 | 东部12省+西部10省 | 320 | 脱贫人口就业增收,企业用工成本降低12% |
东北人才回流行动 | 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现代农业 | 辽宁、吉林、黑龙江 | 85 | 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提升18%,技术工人回流12% |
“一带一路”人才交流工程 | 国际贸易、物流、工程技术 | 沿海开放城市+沿线节点城市 | 45 | 培养国际化人才1.2万人,服务企业海外项目300余个 |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调配处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人力资源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行业“招工难”与部分群体“就业难”并存,如2023年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达2000万人,而传统行业过剩劳动力转型困难;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人才流动“马太效应”,东部发达城市人才集聚度持续攀升,中西部基层引才留才压力较大;三是技术变革对传统就业模式冲击显著,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替代部分岗位,劳动者技能迭代需求迫切;四是人力资源服务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足,专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能力弱。
针对上述挑战,调配处正从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一是强化政策协同,推动人力资源流动政策与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教育政策深度融合,建立“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机制;二是突出数字赋能,升级全国人力资源市场监测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岗位需求与人才技能的智能匹配,试点“数字员工”“共享用工”等新型用工模式;三是优化服务生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展人力资源测评、薪酬设计、管理咨询等高端业态,为人才流动提供全链条服务。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共同富裕战略深入实施,人力资源市场司调配处将聚焦“建设全国统一大人力资源市场”目标,持续打破流动壁垒、优化配置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推动人才资源在城乡、区域、行业间合理流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调配处如何解决重点领域(如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的人才短缺问题?
解答:针对重点领域人才短缺,调配处采取“引育留用”全链条举措:一是“精准引才”,编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目录,建立“靶向引才”机制,通过“揭榜挂帅”“柔性引进”等方式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二是“系统育才”,联合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推动高校增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2023年相关专业毕业生较2020年增长45%;三是“政策留才”,为重点领域人才提供科研经费、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一站式”服务,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破除“四唯”倾向;四是“高效用才”,搭建“重点领域人才对接会”,促进人才与企业、项目精准匹配,2023年促成芯片制造领域人才就业率达92%。
问题2:普通劳动者如何通过调配处获得跨区域就业服务?
解答:普通劳动者可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获取跨区域就业服务:线上,登录“全国人力资源流动服务平台”或“掌上就业”APP,查询跨省岗位信息、在线投递简历、参加线上招聘会,平台还提供职业测评、技能培训课程等免费服务;线下,可前往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如就业服务中心、人才市场),调配处会定期组织“春风行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等活动,提供岗位推荐、政策咨询、交通补贴等服务;针对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调配处联合企业开展“点对点”劳务输出,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和跟踪维权保障,确保“出得去、稳得住、能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