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涉密岗位的涉密范围与管理规范有哪些具体要求?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8 分钟
位置: 首页 事业单位 正文

事业单位涉密岗位是指因工作需要接触、知悉、管理和处理国家秘密或工作秘密,对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具有直接影响的特定工作岗位,这类岗位是事业单位保密工作的核心环节,其人员管理、载体管控、制度执行等直接关系到国家秘密的安全,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条例,结合事业单位职能特点,实施全流程、规范化管理。

事业单位涉密岗位

涉密岗位的界定标准与分级管理

涉密岗位的界定并非主观设定,而是基于岗位性质、工作内容涉及信息的密级及影响范围,严格遵循“最小化、精准化”原则,根据《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事业单位涉密岗位通常分为三类:

密级等级 界定范围 典型岗位示例
绝密级岗位 接触、知悉、处理绝密级信息,或从事涉及国家安全核心利益的工作 涉及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辅助研究岗、核心密码设备管理岗、未公开重大工程项目统筹岗
机密级岗位 接触、知悉、处理机密级信息,或从事对国家安全和利益有重要影响的工作 内部敏感数据统计分析岗、未公开政策文件起草岗、涉密科研项目核心技术岗
秘密级岗位 接触、知悉、处理秘密级信息,或从事对国家安全和利益有影响的工作 日常涉密文件管理岗、涉密会议服务岗、内部信息审核岗

界定流程需由事业单位内部保密工作机构牵头,结合业务部门职责梳理,经上级保密部门审核备案,确保岗位与密级匹配,避免“高定密低使用”或“漏定密”问题。

涉密人员全周期管理

涉密岗位人员是保密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需从“入口关”到“出口关”实施全周期管控,确保人员可靠、能力适配、责任可溯。

入岗审查与背景审查

拟进入涉密岗位的人员,必须通过政治审查(包括政治立场、道德品质、社会关系等)和背景审查(包括家庭情况、个人征信、无违法犯罪记录等),重点审查是否具备保守国家秘密的意识和能力,审查合格后,需签订《保密承诺书》,明确保密义务及违规责任。

岗前培训与能力考核

涉密人员上岗前须接受不少于40学时的保密专业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保守国家秘密法》《事业单位保密管理规定》)、保密技术防护(如涉密计算机使用规范、防泄密设备操作)、泄密案例警示等,培训需通过考核,未合格者不得上岗。

事业单位涉密岗位

在岗管理与动态监督

在岗期间,实行“日常行为+定期考核”双监督:日常行为重点核查是否违规使用非涉密设备处理涉密信息、是否擅自复制涉密载体、是否向无关人员泄露涉密内容等;定期考核(每半年或1年)结合工作实绩、保密检查结果,评估其保密履职能力,考核结果与绩效、晋升直接挂钩。

离岗离职脱密管理

涉密人员离岗(调离、退休、辞职等)需执行脱密期管理:绝密级人员脱密期不超过3年,机密级不超过2年,秘密级不超过1年,脱密期内,不得在境外机构、外资企业或与原涉密工作直接相关的单位任职,单位需定期跟踪其行为,监督其履行保密义务。

涉密载体与设备规范化管控

涉密载体(包括纸质文件、存储介质、电子设备等)是泄密风险的高发领域,需建立“制作—流转—保存—销毁”全流程闭环管理。

  • 纸质载体:涉密文件须标注密级、编号、保密期限,由保密部门统一印制;收发需登记台账,传递需通过机要渠道或专人递送,严禁使用普通快递;保存须存入符合保密标准的铁皮柜,存放场所配备“三铁一器”(铁门、铁窗、铁柜、防盗报警器);销毁需送至指定保密销毁机构,严禁随意丢弃或作为废品出售。

  • 电子载体与设备:涉密计算机须专用,禁止接入互联网或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安装保密技术防护软件(如终端监控系统、文件加密工具);移动存储介质(U盘、移动硬盘等)实行“专人专用、专盘专用”,禁止在涉密与非涉密设备间交叉使用;涉密网络需与外部物理隔离,访问权限实行“最小权限”分配,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检测和风险评估。

    事业单位涉密岗位

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

事业单位需建立“自查+督查+问责”三级监督体系,确保保密制度落地,内部保密工作机构每月开展自查,重点检查涉密人员行为、载体管理、设备使用等;上级保密部门每季度进行专项督查,通过技术检测(如电磁泄漏检测、网络渗透测试)和现场核查,排查风险隐患;对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党纪政务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刑法》第111条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

相关问答FAQs

Q1:事业单位涉密岗位人员离职后,是否仍需履行保密义务?
A:是的,涉密人员离职后仍需严格遵守保密义务,脱密期内不得泄露在涉密岗位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脱密期结束后,若涉及已公开信息或与原工作无关的一般信息,可不再履行特定保密义务,但对国家秘密的永久保密责任不因离职而免除,若违反脱密期规定或泄露国家秘密,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Q2:非涉密人员能否临时进入涉密岗位工作?需注意哪些事项?
A:非涉密人员因工作需要临时进入涉密岗位的,需严格履行审批程序:由业务部门提出申请,说明临时进入的必要性、时间、接触涉密信息的范围,经单位保密工作机构审核批准后,方可进入,临时进入期间,须遵守涉密岗位管理规定,不得擅自复制、摘录涉密信息,不得将涉密载体带出工作场所,并需有涉密人员在岗全程监督,临时工作结束后,须清退所有涉密载体和资料,并接受保密检查。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国防科研人力资源效能提升的关键何在?
« 上一篇 09-02
如何系统学习人力资源知识并应用于管理实践?
下一篇 » 09-0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