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力资源与教育协同发展面临哪些关键挑战?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人力资源 正文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人力资源与教育体系的协同发展始终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深圳凭借独特的政策优势、产业活力和创新生态,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而教育的快速迭代则为人力资源的持续升级提供了源头活水,两者相互促进、动态平衡,共同塑造了深圳“人才特区”与“创新高地”的双重身份。

深圳人力资源和教育

深圳人力资源:年轻化、高适配与结构挑战并存

深圳人力资源最显著的特征是“年轻化”,截至2023年,深圳常住人口达1766万,平均年龄仅32.5岁,是全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这一人口结构为城市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能,也使得劳动力市场呈现出“高流动性、高学习意愿”的特点,从学历构成看,深圳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学历(含大专及以上)人数达3.5万人,远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35%,硕士、博士毕业生数量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形成了“基础人才扎堆、高端人才集聚”的学历梯队。

从产业适配性看,深圳人力资源与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契合,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深圳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储备全国领先,华为、腾讯、大疆等龙头企业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人才集群,数据显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占比达28%,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人才超150万,占全市就业人口的15%以上,深圳还通过“鹏城英才计划”“孔雀计划”等政策,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超20万人,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引育机制。

深圳人力资源也面临结构性挑战,高端“卡脖子”技术领域(如半导体、生物医药)人才供给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岗位缺口率达30%;技能型人才与产业升级需求存在错配,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中,高级技工缺口超20万人,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导致部分基础人才留存压力加大,2022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速较2021年回落0.8个百分点,反映出人才吸引力的“软环境”仍需优化。

深圳教育: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型之路

深圳教育的发展轨迹与城市经济增长高度同步,经历了从“洼地”到“高地”的跨越,基础教育方面,深圳通过“大规模新建学校+引进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快速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过去十年,深圳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超130万个,其中公办学位占比提升至65%,组建了深圳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等30余个教育集团,覆盖超80%的公办中小学,有效缓解了“入学难”“择校热”问题,2023年,深圳高考重点本科率(特控率)达25%,较2013年提升15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质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深圳人力资源和教育

高等教育是深圳教育“弯道超车”的核心突破口,从早期仅有深圳大学一所本土高校,到如今建成15所高校(含校区),其中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7所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突破20万人,深圳还创新“大学+政府+企业”三方协同模式,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合作共建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深圳高校科研经费总额达150亿元,其中企业委托占比超60%,凸显了教育对产业的直接支撑作用。

职业教育则是深圳教育与产业对接的“最后一公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28所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专业覆盖全市9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20个专业群入选国家级“双高计划”,通过“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订单式培养”等模式,职业教育每年为深圳输送技能人才超8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其中留在深圳就业的比例达85%,真正实现了“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

人力资源与教育的协同:从“供需匹配”到“生态共生”

深圳人力资源与教育的协同发展,本质上是“产业需求—教育供给—人才效能”的闭环构建,在政策层面,深圳出台《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将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针对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短缺,深圳大学设立微电子学院,联合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年培养芯片设计、制造人才2000余人;针对数字经济需求,华为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华为鲲鹏产业学院”,年培养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5000人,实现“专业跟着产业走,人才围着需求转”。

在机制创新上,深圳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允许企业参与职业院校课程设计,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如大疆创新在深圳技师学院设立“无人机产业学院”,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的占比达40%;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授课,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目前深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已达70%,深圳还通过“技能人才积分入户”“子女入学优待”等政策,吸引技能人才长期扎根,形成“培养—就业—扎根”的良性循环。

深圳人力资源和教育

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教育体系

面向未来,深圳需进一步破解人力资源与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应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动高校优势学科与城市主导产业深度对接,重点突破基础学科和前沿技术领域人才培养;需完善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唯学历论”,建立与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挂钩的技能等级认证制度,同时通过保障性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降低人才生活成本,提升城市长期吸引力。

深圳人力资源与教育资源概况表(2023年)

类别 指标 数据 特点/趋势
人力资源 常住人口 1766万 平均年龄32.5岁,全国最年轻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35% 10年提升15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占比 28%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人才超150万
高等教育 高校数量 15所(含校区) 双一流高校7所,10年新增10所
在校生规模 20万人 年均增速12%
高校科研经费 150亿元 企业委托占比超60%
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数量 28所(含技工院校) 国家级“双高计划”专业群20个
年培养技能人才 8万人 毕业生留深就业率85%
基础教育 中小学数量 1300所 教育集团覆盖80%公办学校
新增学位 过去10年130万个 公办学位占比提升至65%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深圳如何通过教育政策缓解高端人才短缺问题?
解答:深圳主要通过“引育并举”策略缓解高端人才短缺,一是“引进来”,实施“孔雀计划”等政策,对引进的海内外院士、领军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并配套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二是“本土培养”,支持高校建设新工科、新医科等前沿学科,如深圳大学设立“荔园卓越学者计划”,每年投入5亿元培养青年拔尖人才;三是“产学研协同”,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研究院,如腾讯与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联合研究院”,联合培养AI领域博士、硕士,目前已输送高端人才超3000人。

问题2:深圳职业教育如何匹配产业升级需求?
解答:深圳职业教育通过“动态调整、深度参与、国际融合”三大举措匹配产业需求,一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建立“专业预警机制”,每年根据产业变化淘汰10%落后专业,新增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前沿专业,目前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达95%;二是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课程占比不低于30%,如比亚迪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企业提供实训设备、技术讲师并优先录用毕业生;三是国际融合办学,引进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等职业教育模式,与德国工商大会(IHK)合作开展技能认证,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目前每年输送海外就业的技能人才超2000人。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最新宜春招聘信息网
« 上一篇 前天
事业单位兼职律师的身份界定与职责履行有何规范?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