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人力资源禀赋,其人力资源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合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广西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成本及政策协同优势进一步凸显,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数量与规模优势:劳动力资源储备充足
广西人口基数庞大,为人力资源供给提供了坚实基础,截至2023年末,广西常住人口达5047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约326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6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3%),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可观,约500万人,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转化为产业工人,为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提供持续劳动力支撑,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广西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足,且人口结构仍处于“人口红利”期,能够满足企业规模化用工需求。
从区域对比看,广西与云南、贵州等西部省份相比,城镇化率(55.1%)处于中等水平,意味着仍有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后备军,广西毗邻东盟,是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每年吸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成本与结构优势:人力成本竞争力显著,结构逐步优化
广西人力资源成本具有明显比较优势,2023年广西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2万元,仅为广东省(14.8万元)的62%、浙江省(12.6万元)的73%,在中西部地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9万元),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较低的人力成本能有效降低企业运营压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从结构看,广西劳动力资源呈现“一低两高”特点:一是年轻劳动力占比高,16-35岁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达45%,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二是技能人才占比逐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广西技能人才总量达68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50万人,占技能人才比重22%,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4%);三是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在农业(糖料、水果、桑蚕)、制造业(汽车、铝业、机械)、服务业(跨境物流、旅游、跨境电商)等领域形成了一批专业化人才队伍。
表:广西与周边省份劳动力成本与结构对比(2023年)
| 指标 | 广西 | 广东 | 云南 | 全国平均 |
|---------------------|--------|--------|--------|----------|
| 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万元) | 9.2 | 14.8 | 10.5 | 10.9 |
|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 | 64.6 | 68.2 | 62.8 | 61.3 |
| 高技能人才占比(%) | 22 | 28 | 18 | 24 |
技能与教育优势: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衔接紧密
广西已构建起覆盖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现有高职(专科)院校42所,中职学校300余所,年培养技能人才超20万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在智能制造、现代农业、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形成特色专业群。
为推动产教融合,广西推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柳州钢铁集团、柳州汽车厂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订单式”培养;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与东盟跨境电商企业合作,开设小语种(越南语、泰语)+跨境电商复合专业,年均培养跨境服务人才3000余人,广西还依托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等平台,与东盟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
政策与区位协同优势:战略叠加赋能人力资源开发
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盟,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撑,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广西出台《西部陆海新通道人力资源开发行动计划》,重点培养通道物流、跨境贸易、智能制造等领域人才,2023年累计培训超5万人次;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自贸人才专项”,对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安家补贴,并建立跨境人才便利流动机制,允许东盟国家专业人才持执业资格在自贸区内从业。
广西是“中国—东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省份,已建成南宁、柳州两个国家级产业园,提供招聘、培训、人事代理等一站式服务,2023年园区服务企业超2万家,帮助10余万人次实现就业创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就近就业创业转移。
特色产业人力资源匹配优势:紧扣区域产业布局,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广西特色产业与人力资源优势高度契合,形成“产业引才、人才兴产”的良性循环,农业方面,广西是糖料蔗、水果、蔬菜等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科技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糖料蔗产量连续29年全国第一,带动相关产业就业超200万人;制造业方面,柳州汽车城、南宁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产业集群形成,吸引了一批汽车工程、智能制造领域人才,2023年汽车产量突破200万辆,带动产业链就业超50万人;服务业方面,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北部湾港等平台,跨境物流、会展服务、国际旅游等快速发展,小语种人才、跨境电商人才需求激增,年缺口约3万人,通过定向培养已缓解部分压力。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广西如何进一步发挥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提升跨境人力资源合作水平?
解答:广西可通过三方面举措深化跨境人力资源合作:一是建设“中国—东盟跨境人才市场”,在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设立海外劳务派遣基地,建立跨境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二是推动职业资格互认,重点对接东盟国家旅游、工程、医疗等领域执业资格,简化认证流程;三是加强小语种人才培养,扩大高校东盟语种招生规模,在中小学开设东盟语言兴趣课程,同时开展“东盟语言+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复合型跨境服务人才。
问题2:广西在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方面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解答:挑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薪酬竞争力不足,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二是科研平台和产业配套相对薄弱,高层次人才发展空间有限;三是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如教育、医疗)有待提升,应对措施包括:一是实施“广西人才激励计划”,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200万元安家补贴、科研经费支持,并探索“技术入股”“项目分红”等激励模式;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吸引高校院所设立分支机构,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三是优化人才服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住房保障等“一站式”服务,建设国际化社区,提升人才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