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米脂人力资源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结构、质量与配置效率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地方产业升级,米脂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人口约16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总量约9.2万人,人力资源呈现出“总量充足、结构待优、潜力待挖”的基本特征,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下,正经历从传统农业劳动力向多元化技能人才的转型。
从基本结构来看,米脂人力资源的城乡分布与产业特征紧密相关,截至2023年末,全县劳动力中乡村人口占比达65%,城镇劳动力占比35%,反映出县域城镇化进程仍在推进中,年龄结构上,18-50岁青壮年劳动力占比约70%,是人力资源的主力军,但51岁以上劳动力占比达20%,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产业分布上,第一产业(农业)劳动力占比55%,仍以传统种养殖为主,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占比16%,第三产业(服务业、电商等)占比29%,近年来随着电商进农村和乡村旅游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显著提升,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指标类别 | 具体分类 | 人数(万人) | 占比(%) |
---|---|---|---|
劳动力总量 | 2 | 100 | |
城乡分布 | 城镇 | 2 | 35 |
乡村 | 0 | 65 | |
年龄结构 | 18-35岁 | 2 | 35 |
36-50岁 | 1 | 45 | |
51岁以上 | 9 | 20 | |
产业分布 | 第一产业(农业) | 1 | 55 |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 5 | 16 | |
第三产业(服务业等) | 6 | 29 |
米脂人力资源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三强三弱”:一是资源总量强,但整体素质偏弱,劳动力资源充足,但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比62%),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仅占18%,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传统农业就业惯性强,但产业转移能力弱,多数劳动力长期从事小米种植、山地杂粮种植等传统农业,对二三产业技能掌握不足,向非农领域转移面临“想转不会转”的困境,三是外出务工规模强,但返乡创业带动效应弱,每年外出务工约3.5万人,主要流向榆林、西安及长三角地区,从事建筑、制造等行业,但返乡创业人员仅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创业项目多集中于传统商贸,对产业升级的带动有限。
当前,米脂人力资源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人才外流与引进难并存,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不足30%,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因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空间有限,留存率不足50%;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现有培训多以传统种养殖技术为主,针对电商运营、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新兴领域的培训覆盖率不足30%,导致“学非所用”现象突出,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也制约了人力资源效能发挥,基层就业服务人员仅12人,平均每个乡镇不足1人,难以满足劳动力对政策咨询、岗位匹配、创业指导等多元化需求。
为破解上述问题,米脂县近年来从政策引导、技能提升、服务优化等方面发力,推动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在政策支持上,出台《米脂县人力资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米脂籍人才回归计划”,对返乡创业人员给予最高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3年免租金经营场地等扶持,近三年累计带动1200余人返乡创业,培育小米种植、农产品加工等创业实体300余个,在技能培训上,整合县职教中心、农广校等资源,开设“订单式”培训班,2023年开展电商直播、农机维修等技能培训45期,培训劳动力2100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75%,在服务优化上,建设“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线上发布岗位信息5000余条,线下举办“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等活动18场,达成就业意向1800余人。
米脂人力资源发展需进一步聚焦“产业需求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强化数字赋能,依托“互联网+”拓宽就业渠道,培育电商直播、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就业增长点;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米脂县针对返乡创业有哪些具体的扶持政策?
解答:米脂县对返乡创业人员提供“资金+场地+服务”三位一体的扶持政策,资金方面,个人创业可申请最高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财政全额贴息;合伙创业最高可贷200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给予5000-20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场地方面,在县级创业孵化基地提供3年免租金经营场所,配套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方面,建立“创业导师+项目孵化”机制,提供政策咨询、市场分析、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成功带动5人以上就业的,可额外给予5000元创业带动就业补贴。
问题2:米脂县如何解决劳动力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解答:米脂县通过“精准对接+校企联动+政策激励”破解技能供需错配难题,一是开展“需求调研+订单培训”,每年联合县人社局、农业农村局深入企业、合作社调研,根据小米加工、电商物流、乡村旅游等岗位需求,设置农产品直播带货、农机操作、农家乐管理等课程,实现“培训即就业”,二是推动校企联合,与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实训基地,定向培养技术工人,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学员毕业后优先录用,近两年定向培养技能人才800余人,三是实施“技能提升补贴”,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证书的劳动力,给予800-3000元不等补贴,鼓励劳动力主动提升技能,2023年发放补贴420万元,惠及劳动力1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