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如何支撑经济布局协调发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人力资源 正文

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经济布局作为资源配置的空间表现形式,其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而人力资源的流动、配置与开发,又始终受到经济布局的引导和塑造,在全球化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二者的协同优化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

人力资源对经济布局的驱动作用

人力资源是经济布局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要素,其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直接影响着经济布局的形态与效能,从数量规模看,人口基数和劳动力供给是经济布局的基础条件,早期工业化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向人口密集地区集中,形成以低成本劳动力为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凭借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数量的边际效应递减,人力资源质量对经济布局的驱动作用愈发凸显,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核心引力,例如北京、深圳等城市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推动经济布局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

人力资源的空间流动重塑着区域经济格局,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人才倾向于向经济发达地区、创新要素密集地区流动,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地区的产业集聚优势,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人才回流政策(如“西部计划”“家乡人才工程”)和产业承接,逐步形成人力资源集聚的新兴增长极,如成都、西安凭借高校资源和人才政策,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改变了过去“东强西弱”的人力资源分布格局,推动了区域经济布局的均衡化。

经济布局对人力资源的牵引效应

经济布局通过产业政策、区域规划和资源配置,引导人力资源的供需结构、空间流向和素质提升,从产业布局维度看,不同产业的特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依赖大量普通劳动力,其布局倾向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如高端装备、新能源)要求较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往往布局在职业教育资源丰富或高校密集的区域;知识密集型产业(如金融、研发)则高度依赖高层次创新人才,多集中于国际化大都市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种产业布局与人力资源需求的匹配度,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上海聚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集聚了大量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人才;合肥依托科学岛等科研平台,布局集成电路产业,吸引了一批海内外半导体领域高端人才。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政策引导,调整人力资源的空间配置,我国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战略,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梯度转移、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引导人力资源向重点区域和城市群集聚,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则试图通过产业下乡、创业扶持等措施,吸引人才回流农村,缓解城乡人力资源分布失衡问题,经济布局中的重大项目布局(如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人才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例如合肥因布局量子科学实验室,集聚了全球顶尖的量子研究团队,带动了区域人才结构的整体升级。

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

当前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协同发展的挑战

尽管我国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但仍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一是区域人力资源供需错配,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普通劳动力过剩而高技能人才短缺;中西部地区则面临人才外流与产业承接人才不足的双重压力,难以支撑产业升级需求,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源结构不匹配,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大量数字技能、创新思维人才,但现有人力资源培养体系仍偏重理论教育,实践能力和跨界融合能力不足,导致“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是城乡人力资源分布失衡,农村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滞后,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制约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

优化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协同发展的路径

实现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的高效协同,需要从供给端、需求端和制度端协同发力,在供给端,应加强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构建与经济布局适配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鼓励职业院校围绕区域主导产业设置专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提升劳动力的技能匹配度;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学科,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培养,为经济布局升级提供高端人才支撑。

在需求端,应通过经济布局优化引导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一是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与人力资源协同,鼓励东部地区将劳动密集型环节向中西部转移,同时配套建设产业园区和人才公寓,实现“产业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产业聚”;二是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在中西部培育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产业集群,吸引人才向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形成“多点支撑”的人才发展格局;三是强化城乡人力资源协同,通过“城乡人才共同体”建设,推动城市人才下乡、农村人才进城双向流动,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在制度端,应破除制约人力资源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大城市落户限制,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与常住人口挂钩,促进人才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二是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用人主体更大的自主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三是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发展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经济布局调整中,如何解决人力资源的区域供需矛盾?
解答:解决区域人力资源供需矛盾需要“精准施策”,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例如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时,同步配套技能培训政策和人才补贴,吸引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针对东部地区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加强本地职业教育和高校学科建设,同时通过“柔性引才”机制(如兼职、项目合作)吸引中西部高层次人才,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区域间人力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人才信息互通、资质互认,促进人力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

问题2:数字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结构如何适应经济布局的新需求?
解答: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布局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要求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变,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数字+行业”复合人才,如数字化管理师、智能制造工程师;二是从“传统岗位型”向“创新岗位型”转变,加强数据分析师、算法工程师、网络安全专家等数字技能人才的培养;三是从“区域固定型”向“灵活流动型”转变,适应数字经济远程办公、平台用工等新业态,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职业发展通道,应推动教育体系改革,将数字技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覆盖终身学习的数字人才培养生态,支撑经济布局的数字化转型。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池州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提升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效能?
« 上一篇 前天
鄱阳会计招聘信息网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