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紧密围绕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一流”建设目标,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核心,构建了引、育、用、留全链条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学校人力资源工作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抓手,形成了具有师范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师资队伍结构方面,学校现有教职工约2100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余人,队伍呈现高职称、高学历、年轻化特点,为直观呈现队伍结构,具体数据如下表:
类别 | 数量(人) | 占比(%) |
---|---|---|
专任教师总数 | 1500 | 100 |
高级职称教师 | 825 | 55 |
正高级 | 300 | 20 |
副高级 | 525 | 35 |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 900 | 60 |
35岁以下青年教师 | 450 | 30 |
具有海外经历教师 | 225 | 15 |
从数据可见,学校师资队伍高级职称占比过半,博士学位教师超六成,青年队伍活力充足,为学科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人才引进机制上,学校实施“重师英才”人才工程,构建“高层次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紧缺学科人才”的引才体系,针对国家级人才(如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提供“一事一议”支持,包括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建设经费及个性化服务;对省级人才(如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给予150-300万元安家费及200-500万元科研经费;优秀青年博士可申报“启航计划”,提供30-80万元安家费及20-50万元科研启动金,并协助解决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问题,推行柔性引才模式,通过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合作研究员等形式,吸引海内外高端智力资源参与学校教学科研。
教师培养体系方面,学校建立“职前+在职+进阶”三维培养体系,新入职教师需参加为期1年的岗前培训,涵盖师德师风、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内容,并配备“教学导师+科研导师”双导师全程指导;在职教师可通过“国内外访学计划”“学术交流资助”等项目,每年选派30%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短期研修班;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定期开展教学创新工作坊、科研方法培训、师德专题教育等活动,近三年累计培训教师5000余人次,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
薪酬与绩效管理上,学校构建“基础绩效+奖励绩效+津贴补贴”的薪酬体系,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原则,绩效工资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绩效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设置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等多元指标,对不同类型教师实施分类评价:教学型教师侧重教学课时、学生评价、教学成果;科研型教师侧重科研项目、学术论文、专利成果;教学科研型教师则需兼顾教学与科研业绩,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直接挂钩,近三年累计有200余名教师因考核优秀获得绩效奖励和职称晋升资格。
人事服务保障方面,学校推进人事服务“数字化转型”,建成“一站式”人事服务大厅,实现招聘、合同签订、社保缴纳、职称评审等业务“一窗受理、全程网办”,年均服务教职工8000余人次;建立教职工健康档案,每年组织全员健康体检,开设“重师健康讲堂”普及健康知识;实施“暖心工程”,协助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与周边5所优质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入学名额;定期举办教职工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FAQs
问题1:重庆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具体支持政策有哪些?
解答:学校针对不同层次人才提供差异化支持:A类人才(如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给予300-500万元安家费、500-1000万元科研经费,配备科研助手及专属办公场地;B类人才(如杰青、长江青年学者)提供150-300万元安家费、200-500万元科研经费,解决配偶事业编工作;C类人才(如教授、省级人才)给予80-150万元安家费、50-100万元科研经费,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D类人才(如副教授、优秀博士)提供30-80万元安家费、20-50万元科研启动金,协助解决子女就近入学,所有引进人才均享受学校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及子女福利政策。
问题2:学校如何通过人力资源政策支持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解答:学校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赋能计划”:一是“导师引领制”,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配备双导师,教学导师指导课堂教学,科研导师指导项目申报与论文写作;二是“能力提升计划”,每年投入200万元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访学、学术会议,开设“青年教师科研沙龙”搭建交流平台;三是“激励保障机制”,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10-30万元/人),在教学竞赛、职称评聘中设置青年专项指标,近三年有35名青年教师通过“绿色通道”晋升高级职称;四是“人文关怀工程”,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定期开展谈心谈话,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帮助青年教师快速融入职业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