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农银行作为陕西省最大的地方性法人银行,始终将人力资源作为支撑“三农”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银行围绕“专业化、数字化、普惠化”战略目标,构建了涵盖“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创新招聘机制、强化培养激励,为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在组织架构与人力配置方面,秦农银行实行“总行-分行-支行-基层网点”四级管理架构,人力资源配置聚焦“三农”服务一线,基层网点员工占比超60%,形成了“前中后台协同、总行集约管理、基层灵活响应”的布局,人员结构上,注重年龄梯队与专业能力建设,35岁以下员工占比45%,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2%,同时吸纳农业经济、金融科技、风险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打造了一支兼具本土情怀与专业素养的队伍。
人才招聘与引进坚持“广纳贤才”与“精准引才”并重,校园招聘重点对接省内外高校,设立“秦农英才”计划,吸引金融、农业、信息技术等专业应届生;社会招聘通过猎头合作、内部推荐引进中层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专项引才聚焦“三农”领域,定向招聘农业技术推广、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等方向人才,助力普惠金融服务下沉,具体招聘渠道与方向如下:
招聘类型 | 主要渠道 | 重点方向 | 目标人群 |
---|---|---|---|
校园招聘 | 高校宣讲会、线上招聘会 | 金融、农业、信息技术 | 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 |
社会招聘 | 猎头合作、行业招聘平台 | 风险管理、公司金融、数字化转型 | 3年以上相关行业经验骨干 |
专项引才 | 政府合作、农业院校定向招聘 | 农村金融产品、普惠信贷 | 农业经济、农村发展专业人才 |
人才培养与发展构建“分层分类”培养体系,覆盖新员工、骨干、管理层全周期,新员工实施“1+3+6”培养计划(1个月入职集训、3个月岗位带教、6个月轮岗实践);骨干员工通过“导师制+项目制”提升专业能力,参与总行级普惠金融、数字信贷等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层开展“领导力发展中心”培训,强化战略决策与团队管理能力,同时打通管理序列与专业序列双通道,2023年内部晋升率达38%,有效激发队伍活力。
薪酬绩效与激励体系以“岗位价值+业绩贡献+能力评估”为核心,基本工资与岗位价值挂钩,绩效奖金与业务指标、客户满意度、风险控制等指标联动,对基层网点员工设置“支农专项绩效”,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考核权重,针对科技人才推出“专项激励包”,包含项目奖金与股权激励;完善福利保障,除五险二金外,提供“员工子女教育补贴”“农村地区交通补贴”等特色福利,增强员工归属感。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秦农银行依托“智慧HR”平台实现招聘、培训、绩效全流程线上化,通过人才数据分析优化人力配置,2023年基层网点人员匹配度提升15%;探索敏捷组织模式,在普惠金融、数字信贷等板块组建跨部门项目团队,打破条线壁垒,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员工关系方面,通过“秦农大讲堂”“基层员工座谈会”等机制倾听心声,建立“员工关怀基金”帮扶困难家庭,近三年员工满意度稳定在90%以上。
秦农银行将持续深化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优化人才结构,强化激励约束,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FAQs
-
问:秦农银行在招聘时对“三农”相关人才有哪些倾斜政策?
答:秦农银行对“三农”人才实施专项倾斜:一是在招聘计划中单列农村金融、农业经济岗位,占比不低于总招聘数的20%;二是对具有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合作社管理经验的应聘者,放宽学历限制至大专,优先录用;三是对服务县域满3年的员工,晋升时给予加分权重,鼓励人才扎根基层。 -
问:秦农银行如何通过人力资源体系支撑数字化转型?
答:通过“三措并举”支撑数字化转型:一是构建数字化人才梯队,每年招聘30%以上计算机、数据科学专业人才,设立“科技人才专项培养基金”;二是推动全员数字技能提升,开展“数字金融必修课”,覆盖90%以上员工;三是建立敏捷考核机制,对数字化项目团队采用“里程碑考核”,2023年数字信贷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