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基本知识,你想了解的定义、分类、职责及报考条件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事业单位 正文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其核心特征表现为非营利性、服务性、公益性和公有性,区别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和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政府转移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质量公共服务需求。

事业单位基本知识

根据2011年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意见,事业单位主要划分为三类: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从事公益服务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则转为企业,实行市场运作;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是改革的主体,进一步细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机构等,承担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如高等教育院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等,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经费由财政差额补助,并通过提供服务取得部分收入。

事业单位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协同管理: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机构设立、职责配置和人员编制;财政部门负责经费保障和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人事管理、工资福利和社保缴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指导和监督,在人事制度方面,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合同管理,考核制度包括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岗位、薪酬、续聘或解聘的依据,薪酬方面,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由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构成,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事业收入(如学费、医疗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全额拨款单位经费完全由财政保障,差额拨款单位财政承担部分经费,其余通过事业收入补充;自收自支单位(现已逐步改革)则主要依靠事业收入运转,近年来,事业单位改革持续推进,重点围绕“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原则,强化公益属性,打破行政化倾向,推进去行政化(如取消行政级别、领导人员管理方式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益服务供给专业化、均等化。

事业单位基本知识

相关问答FAQs

问: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二者在性质、职责、编制和薪酬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质上,公务员是依法履行公职、纳入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的工作人员,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事业单位人员是从事公益服务的社会组织人员,一般不属于行政编制,不直接行使行政权力,职责上,公务员负责管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等;事业单位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编制上,公务员使用行政编制,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薪酬上,公务员执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包含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更强调岗位贡献和服务效果。

问:事业单位岗位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要求?
答: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管理岗位承担组织、领导、综合管理等职责,要求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决策执行能力,一般通过竞争上岗或委任方式任职,需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工作经验;专业技术岗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如教师、医生、工程师等,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通过职称评定(如初级、中级、高级)晋升,部分岗位需持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工勤技能岗位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服务等任务,要求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通过技能等级考核(如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晋升,侧重实践能力和经验积累。

事业单位基本知识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保山事业单位报名入口在哪里打开?
« 上一篇 昨天
太仓事业单位真题如何高效备考?核心考点与实用策略有哪些?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