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事业单位转制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事业单位 正文

辽宁事业单位转制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省事业单位转制既面临历史包袱重、涉及领域广的挑战,也蕴含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治理效能的机遇,以下从转制背景、主要内容、实施难点、成效及未来方向等方面展开分析。

辽宁事业单位转制

转制背景与政策演进

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解决事业单位“职能错位、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辽宁省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的省份,事业单位数量庞大、类型复杂,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多个领域,部分单位长期依赖财政供养,公益服务属性与市场经营职能混杂,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后,辽宁省启动分类改革,将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类”“从事生产经营类”“从事公益服务类”三大类,明确“行政职能回归行政机构、生产经营类转制为企业、公益服务类强化公益属性”的改革路径,2020年以来,结合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转制进一步聚焦“去行政化、市场化、专业化”,重点推进科研院所、文化场馆、工程设计等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公益类事业单位优化布局、提升效能。

转制核心内容与实施路径

(一)分类推进,精准施策

  1.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制:这是转制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面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的单位,如工程勘察设计、招待所、工业研究所等,此类单位需转制为独立法人企业,取消事业单位编制,核销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辽宁省某机械研究所转制后,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市场化薪酬机制,研发效率提升30%,年营收增长15%。

  2. 公益类事业单位优化:保留公益属性,区分“公益一类”(基本公益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益二类”(可部分市场化的公益服务,如职业教育、非营利医疗),公益一类强化财政保障,优化资源配置;公益二类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营”模式,允许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合作办学等获取收入,但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3. 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整合为行政机构内设机构或转为行政类事业单位,严格控制在编制限额内。

    辽宁事业单位转制

(二)关键配套政策

转制涉及人员安置、资产处置、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问题,需配套政策支撑:

领域 主要政策
人员安置 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转制前已退休人员保留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在职人员可选择“保留事业编”或“转企签订劳动合同”,转企人员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衔接企业养老保险。
资产处置 事业单位资产清查、产权登记后,可按规定程序划转、转让或作价入股,转制后企业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财税支持 转制后企业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原有财政拨款逐步过渡为市场化运营收入;科研院所转制可享受技术转让税收优惠。
社会保障 转制前未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单位,需全员参保,财政给予过渡期补贴;解决“编内”“编外”人员待遇差距,推动同工同酬。

(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转制企业需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权责机制,推动经营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辽宁省某建筑设计院转制后,引入职业经理人担任CEO,推行“项目跟投制”,激发团队积极性,2023年新签合同额突破20亿元。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一)历史包袱沉重,人员安置压力大

部分事业单位职工“铁饭碗”观念根深蒂固,对转制存在抵触情绪,尤其是年龄较大、技能单一的职工,担心市场竞争力不足,对此,辽宁省采取“分类安置+技能培训”策略: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实行“内部退养”;对中年职工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对接企业用工需求;鼓励职工自主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和税收优惠。

(二)资产处置复杂,监管风险较高

事业单位资产普遍存在产权不清、账实不符问题,部分资产(如土地、房产)划转涉及土地性质变更、税费缴纳等难题,为此,辽宁省成立转制资产专项工作组,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平台”,对转制企业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三)公益服务保障与市场化平衡难

公益类事业单位转制后,可能出现“重经济效益、轻公益服务”倾向,部分医院、学校转制后可能提高收费标准,影响民生福祉,对此,辽宁省明确公益类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不变、服务标准不降”,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公益服务满意度、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等指标纳入考核,与财政拨款挂钩。

辽宁事业单位转制

转制成效与未来方向

(一)初步成效

  1.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公益类事业单位聚焦主责主业,教育、医疗等领域服务效率提升,辽宁省某市整合12家公立医院为医疗集团,实现资源下沉,基层就诊率提高20%。
  2. 激发市场活力:生产经营类转制企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截至2023年,全省已有800余家事业单位完成转制,带动就业超5万人,转制企业平均营收增长18%。
  3. 减轻财政负担:财政供养人员减少,2022年辽宁省事业单位财政支出同比下降8%,更多资金投向民生和产业升级领域。

(二)未来方向

  1. 深化分类改革:进一步厘清公益与市场边界,推动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事企分开”,允许其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市场竞争。
  2. 强化创新驱动:支持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 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事业单位-企业”社会保障衔接机制,解决转制人员后顾之忧;优化营商环境,为转制企业提供融资、土地等要素支持。

相关问答FAQs

Q1:事业单位转制后,原事业编制人员的身份和待遇如何保障?
A:转制人员可根据意愿选择“保留事业编”或“转企签订劳动合同”,选择保留事业编的,需安置到其他事业单位;选择转企的,连续工龄视同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年限,退休后按企业职工养老金标准计发,转制前已退休人员待遇保持不变,转制企业将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体系,对原事业编制人员给予3年过渡期,期间工资水平不低于原标准。

Q2:辽宁事业单位转制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A:一是严格资产清查,由财政、审计部门牵头,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单位资产进行全面评估,确保账实相符;二是规范处置流程,国有资产转让需通过产权交易公开挂牌,优先引入战略投资者;三是强化监管,建立“国有资产监管+纪检监察”双轨机制,对资产处置中的违规行为严肃追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研究
« 上一篇 09-23
北京事业单位体检流程是怎样的?有哪些注意事项和具体要求?
下一篇 » 09-2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