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人力资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人力资源 正文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北京市属重点建设的应用型大学,始终将人力资源工作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支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构建了涵盖师资引育、考核评价、薪酬激励、服务保障的全链条人力资源体系,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学校人力资源工作以“以人为本、服务发展、突出特色、追求卓越”为理念,通过优化队伍结构、创新培养机制、完善评价体系,持续激发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北京联合大学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

北京联合大学人力资源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党委教师工作部负责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党建工作,人事处统筹师资招聘、培养、薪酬、职称、档案等全流程管理,下设师资办、人事科、薪酬科、档案科等职能科室,各二级学院(部)设专职人事专员,形成“学校统筹、学院主体、协同联动”的两级管理网络,学校还设立人才工作委员会,负责高层次人才引进、重大人事政策制定等事项,确保人力资源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师资队伍结构与发展现状

截至近年,北京联合大学教职工总数达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从队伍结构来看,呈现以下特点:

(一)职称结构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稳步提升,现有教授200余人、副教授400余人,高级职称占比约50%,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中,45岁以下占比达35%,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

(二)学历结构

教师学历层次持续优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55%,硕士学位占比约40%,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合计占比超95%,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三)年龄结构

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约30%,36-45岁教师占比约45%,46-60岁教师占比约25%,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结构,保障了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四)高层次人才队伍

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10余人(含“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北京市级人才50余人(含长城学者、高创名师、教学名师等),组建了多个市级和校级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核心支撑。

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构建了“岗前培训—在岗提升—骨干培养—高端引领”的全周期培养体系,着力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通过“传帮带”提升教学基本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培训、教学创新大赛、微课制作比赛等活动,每年选派20%的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校访学研修或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

北京联合大学人力资源

(二)师德师风建设

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首要标准,定期开展“师德标兵”“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建立师德负面清单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制”;通过专题培训、榜样宣传、警示教育等形式,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三)分类培养与评价

针对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教师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教学型教师重点提升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水平,支持申报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科研型教师鼓励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社会服务型教师推动产学研用融合,鼓励参与行业企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薪酬绩效与激励机制

学校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工作业绩为核心、激励导向为原则”的薪酬绩效体系,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薪酬结构

实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的薪酬模式,岗位工资体现岗位职责和任职年限,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津贴补贴包括教学科研津贴、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确保教师收入与学校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绩效考核

制定分类考核指标,教师考核突出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贡献度;管理人员考核侧重服务效能、工作实绩;教辅人员考核聚焦岗位职责履行和服务满意度,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优秀比例不超过15%,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直接关联。

(三)激励措施

设立“教学卓越奖”“科研创新奖”“社会服务贡献奖”等专项奖励,对取得突出业绩的教职工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事一议”政策,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子女入学等保障,解除人才后顾之忧;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收益分配向一线教师倾斜。

人事管理与服务保障

学校持续优化人事管理流程,提升服务效能,为教职工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保障。

(一)招聘与引进

坚持“按需引才、德才兼备”原则,高层次人才通过“绿色通道”引进,实行“一人一策”;公开招聘实行笔试+面试+试讲的综合考核方式,确保招聘质量;建立人才信息库,动态掌握学科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人才供给。

北京联合大学人力资源

(二)职称评聘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行“评聘结合”制度,分类制定评聘标准:教学型教师侧重教学效果、课程建设和学生评价;科研型教师侧重科研成果、学术影响和项目经费;社会服务型教师侧重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和社会效益,畅通职称晋升通道,打破“五唯”倾向,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三)福利保障

完善教职工社会保障体系,足额缴纳“五险一金”,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定期组织健康体检、疗休养活动,设立教职工服务中心,提供户籍办理、档案托管、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关注青年教师成长,提供过渡性住房、租房补贴等支持,帮助解决生活困难。

信息化建设与效能提升

学校积极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上线“智慧人事”管理系统,集成教职工信息管理、薪酬核算、绩效考核、招聘报名、培训报名等功能模块,实现数据共享和流程线上化,通过系统整合,人事业务办理时间缩短40%,审批效率显著提升,为教职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北京联合大学人力资源工作始终以服务学校发展战略为导向,持续优化队伍结构,创新培养评价机制,完善激励保障体系,逐步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将继续深化人力资源领域改革,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相关问答FAQs

Q1:北京联合大学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政策?
A:学校针对不同层次人才提供差异化支持:国家级人才(如“万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等)提供安家费150-2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300-500万元,配备科研助手和工作团队,解决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问题;省部级人才(如长城学者、教学名师等)提供安家费80-12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100-200万元,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青年拔尖人才(年龄不超过35岁)提供安家费50-8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50-100万元,支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研修活动,设立“特聘教授”“客座教授”等柔性引才岗位,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开展合作研究与教学。

Q2:学校如何通过人力资源建设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
A:一是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60%,通过企业实践、挂职锻炼、联合申报项目等方式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二是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增加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学生就业质量等指标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将行业前沿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三是搭建“教师-企业-学生”协同育人平台,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人力资源下半年规划应聚焦哪些核心方向?
« 上一篇 09-26
成都事业单位聘用需满足哪些条件?流程是怎样的?
下一篇 » 09-26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