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支撑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核心体系,始终围绕“人才强校”理念,在招聘配置、培训发展、绩效管理、薪酬激励及员工关系等模块构建全周期管理闭环,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在招聘配置环节,安大坚持“按需引才、分类施策”,针对师资队伍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与“青年教师培育工程”双轨并行,通过团队引进、平台支持等方式吸引学科带头人,同时优化人才评价标准,注重创新能力与团队贡献;行政及教辅岗位则强调“专业能力+服务意识”,采用笔试、结构化面试与情景模拟相结合的选拔方式,确保人岗匹配度,近年来,学校师资队伍规模稳步扩大,高层次人才占比提升至35%,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梯队。
培训发展模块以“分层分类、精准赋能”为原则,构建覆盖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管理干部的培训体系,针对教师,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资深教师“传帮带”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开设“学术骨干研修班”,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前沿讲座与方法培训;支持教师赴国内外顶尖高校访学,年均选派百余人次参与国际交流,针对管理人员,开展“管理能力提升计划”,围绕公文写作、数字化办公、应急处理等主题组织专题培训,并通过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丰富管理经验,学校搭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平台,整合课程资源2000余门,年培训覆盖率达90%以上,助力教职工持续成长。
绩效管理方面,安大建立“分类评价、动态调整”机制,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倾向,对不同岗位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教师岗位侧重教学成果、科研项目与社会服务,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行政岗位以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入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教辅岗位聚焦实验技术、图书情报等专业能力,强调支撑保障成效,考核结果与晋升、评优、绩效分配直接挂钩,对表现突出者给予专项奖励,对考核不合格者实施帮扶改进或岗位调整,形成“能上能下、优绩优酬”的良性竞争氛围。
薪酬激励体系坚持“保障基础、突出贡献”,在确保教职工基本薪酬水平的基础上,设立绩效工资、科研奖励、教学专项等多元激励项目,对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人一议”薪酬包,包含安家补贴、科研经费与生活津贴;对教学一线教师,加大教学奖励力度,设立“教学名师奖”“教学改革成果奖”;对科研团队,根据项目级别与成果转化效益给予阶梯式奖励,完善福利保障体系,优化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增强组织归属感。
员工关系管理注重“人文关怀与制度保障并重”,通过教代会、工会等畅通民主诉求渠道,定期开展教职工满意度调查,及时回应关切;搭建“学术沙龙”“文体活动”等交流平台,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关注教职工职业健康,定期组织体检与心理疏导,建立困难教职工帮扶机制,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团队凝聚力,近年来教职工流失率控制在5%以内,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0%以上。
安大人力资源管理将进一步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化招聘系统、人才大数据分析提升管理效率;深化绩效评价改革,探索长周期评价与标志性成果导向;强化人才发展生态建设,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高地,为学校事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FAQs
-
问:安大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
答:安大实施“安大学者计划”,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补贴+团队建设支持”的组合保障;设立“学术特区”,赋予人才在科研选题、团队组建、经费使用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为人才提供一流科研条件;同时完善配套服务,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问题,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
问:安大如何平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绩效评价?
答:安大建立“分类评价、多元激励”机制,根据教师岗位类型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教学型教师侧重教学课时、课程建设、教学成果与学生评价;科研型教师侧重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成果转化与学术影响力;教学科研型教师则采用“教学+科研”综合评价,设置弹性权重,允许教师自主选择重点发展方向,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避免过度量化,鼓励教师潜心教学与科研创新,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