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左旗人力资源作为阿拉善左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规模、结构与配置效率直接关系到区域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阿左旗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呈现出“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服务效能提升”的良好态势,但也面临着劳动力供需错配、人才外流、技能水平待提升等现实挑战,以下从现状、特色、挑战及政策实践等方面展开分析。
人力资源现状:规模与结构并存,产业适配性逐步提升
截至2023年,阿左旗常住人口约15.3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占比约68%,总量达10.4万人,较2018年增长7.2%,劳动力资源储备相对充足,从结构特征来看,呈现“三多三少”特点:一是农牧民工群体占比较高,约占总劳动力的45%,主要集中于农牧业、建筑业和传统服务业;二是学历结构以初高中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比约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7%),但较2018年提升5.3个百分点;三是技能人才占比逐步提高,现有技能人才约3.2万人,占劳动力总量的30.8%,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达12%,重点分布在煤炭、化工、旅游等支柱产业。
为直观呈现人力资源产业分布特征,以下为阿左旗2023年劳动力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表:
产业类别 | 就业人数(万人) | 占总劳动力比重(%) | 主要就业领域 |
---|---|---|---|
第一产业(农牧业) | 8 | 9 | 种植业、畜牧业、特色养殖 |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 5 | 0 | 煤炭开采、化工、建材、新能源 |
第三产业(服务业) | 1 | 1 | 旅游、物流、商贸、公共管理 |
数据表明,阿左旗劳动力正加速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与旗域内“文旅主导、工业支撑、农牧业提质”的产业发展格局高度契合,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等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服务、酒店管理、文创设计等领域新增就业岗位超5000个,带动约1.2万农牧民转产从事旅游相关产业,人力资源的产业适配性显著增强。
支撑特色产业: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阿左旗人力资源开发始终紧扣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产业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强才”的良性循环,在工业领域,依托丰富的煤炭、盐、硝等矿产资源,围绕“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实施“技能人才提升计划”,与内蒙古工业大学、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化工工艺、矿山安全等专项培训,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1800余人,推动传统产业向精细化、清洁化方向发展,某化工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式,员工技能等级提升率达35%,生产效率提升20%。
在文旅产业领域,针对“大漠奇观、秘境阿拉善”的品牌定位,重点培养复合型文旅人才,2022年以来,旗人社局联合文旅局开展“文旅人才专项培养工程”,组织酒店管理、沙漠越野驾驶、非遗传承(如蒙古族刺绣、沙画制作)等培训23期,覆盖1500余人次,培育出“沙漠导游员”“非遗传承人”等特色人才品牌200余个,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在农牧业领域,聚焦“戈壁生态农牧业”发展,推广“合作社+技能培训+就业”模式,围绕苁蓉、锁阳、阿拉善白绒山羊等特色品种,开展种养殖技术、电商销售培训,累计培训农牧民3200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850人,推动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5年保持8%以上增速。
现实挑战:结构性矛盾与外部制约因素并存
尽管阿左旗人力资源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工业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面临技能人才短缺,而传统农牧业富余劳动力因技能单一、就业观念保守,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二是人才外流问题突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不足50%,高端管理、科研人才向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流动趋势明显;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市场化人力资源机构数量少、服务能力弱,难以满足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和劳动者多元化就业服务需求;四是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新要求,数字经济、智慧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所需的数据分析、直播运营等人才缺口较大,现有劳动力数字技能培训覆盖率不足20%。
政策实践:从“就业优先”到“人才强旗”的系统推进
为破解人力资源发展瓶颈,阿左旗近年来出台系列政策,构建“就业服务-技能培训-人才引育”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
在就业服务方面,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建成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42个,年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招聘活动3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针对重点群体,推出“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农牧民工返乡创业补贴”,2023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00万元,带动就业1800人。
在技能培训方面,深化“技能阿拉善”行动,建立“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补贴”的培训机制,2023年开展电工、焊工、旅游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89期,培训6000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78%;投入2000万元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引入虚拟现实(VR)等技术开展模拟实训,提升培训精准度。
在人才引育方面,实施“人才强旗”30条措施,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安家补贴、30万元科研经费;建立“候鸟式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区外专家56名,解决企业技术难题43项;针对本土人才,开展“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乡村名师培育工程”,培育自治区级以上人才称号获得者120人。
数字化赋能与可持续发展
面向“十四五”,阿左旗人力资源发展将聚焦“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两大趋势,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建设“数字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整合就业招聘、技能培训、人才评价等功能,实现服务“一网通办”;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与重点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定向培养新能源、文旅电商等领域技能人才;三是探索“生态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结合“双碳”目标,发展生态管护、沙漠治理等绿色就业岗位,培育“生态技工”队伍,推动人力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相关问答FAQs
Q1:阿左旗针对高校毕业生有哪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A:阿左旗对高校毕业生推出“基层就业+创业扶持+住房保障”组合政策:一是基层服务计划,高校毕业生到苏木镇基层单位就业的,给予3万元安家补贴,服务满3年可享受学费代偿;二是创业支持,首次创业的毕业生可申请最高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给予3年财政贴息,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免收3年场地租金;三是住房保障,符合条件的博士、硕士分别可申请80㎡、60㎡人才公寓,或发放每月2000元、1500元租房补贴,2023年,全旗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52%,较上年提升8个百分点。
Q2:阿左旗如何解决农牧民工技能单一导致的就业难问题?
A:阿左旗针对农牧民工实施“精准培训+转移就业”帮扶模式:一是开展“菜单式”培训,围绕建筑、家政、旅游服务等市场需求大的领域,设置“技能+普通话+法律知识”复合课程,2023年培训农牧民工3200人次;二是建立“培训-就业”直通机制,与区内外50余家企业签订定向输送协议,培训合格后直接推荐就业,就业率达85%;三是扶持返乡创业,对农牧民工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给予最高10万元创业补贴,并提供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服务,通过以上措施,2023年农牧民工转产转业率达68%,人均月收入较务农时增加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