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作为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年来依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形成了涵盖人才培养、引进、服务、保障的全链条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聊城人力资源工作以服务产业升级为导向,以优化人才生态为核心,既注重基础性就业服务,也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育,呈现出“规模与质量并重、服务与保障协同”的发展特点。
从政策环境来看,聊城先后出台《聊城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关于实施“新时代聊城人才工程”的意见》等文件,构建了涵盖住房补贴、创业扶持、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多元保障体系,对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最高50万元购房补贴,给予博士研究生每月4000元生活补贴;对创业项目给予最高20万元的无偿资助,并落实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这些政策显著提升了聊城对人才的吸引力,2023年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2.3万人,引进高校毕业生3.8万人,人才总量突破85万人。
在就业服务体系方面,聊城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人力资源市场1个、县级市场8个、乡镇(街道)基层服务平台142个,形成“1+8+142”的三级服务体系,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全年开展“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超300场,提供岗位信息15万余条,帮助4.2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针对重点群体,聊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行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23年组织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6.5万人次,创业培训1.8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劳动者就业能力。
聊城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持续优化,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126家,其中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8家,年均为企业提供用工推荐、人才测评、管理咨询等服务超10万次,为促进劳动力供需精准匹配,聊城搭建了“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整合岗位信息、政策发布、培训报名等功能,实现“一网通办”,2023年平台注册企业达1.2万家,求职者注册量突破35万人次,岗位匹配成功率达68%,聊城积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培育了“天泽人力”“众信人才”等一批本土骨干企业,2023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营收突破18亿元,同比增长22%。
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正在深刻变化,聊城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绿色化工、现代农业等“635”产业体系,对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电池研发、智能制造等专业技术人才,现代农业需要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此,聊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山东农业大学、聊城大学等高校与本地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12个,开设订单班、冠名班36个,年培养产业人才5000余人;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58个,年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3000人次,有效缓解了“用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高层次人才引育成效显著,聊城实施“水城英才”计划,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引进顶尖人才(团队)、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项目资助,2023年,全市新引进国家级人才12人、省级人才45人,建成省级以上专家工作站36个、重点实验室28个,为留住人才,聊城建设人才公寓5000套,解决子女入学“绿色通道”问题,设立“人才服务专班”,提供“一对一”服务,聊城还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组织企业家赴高校、先进地区培训,年培训企业家800余人次;选拔“水城工匠”,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津贴,激励技能人才成长。
社会保障体系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坚实后盾,聊城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截至2023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65万人、70万人,为减轻企业用工成本,聊城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政策,为企业减负超8亿元;建立“社保快办”机制,简化流程、压缩时限,企业参保登记、待遇申领等事项实现“即时办结”,聊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全年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200件,调解成功率85%,仲裁结案率92%,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了和谐劳动关系。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聊城人力资源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偏小,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区域、部分群体就业质量不高,技能人才结构与产业需求匹配度需进一步优化,聊城将围绕“六个新聊城”建设目标,重点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力资源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数字技能培训,促进人力资源与产业深度融合,为推动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相关问答FAQs
Q1:聊城人才引进政策对高校毕业生有哪些具体支持?
A:聊城对高校毕业生推出“一站式”支持政策:就业方面,对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岗位补贴,补贴期限1年;创业方面,可申请最高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财政全额贴息3年,并享受创业场地租金补贴;生活方面,博士研究生给予每月4000元生活补贴(期限3年),硕士研究生给予每月2000元(期限2年),本科生给予每月1000元(期限1年);可申请人才公寓,子女可优先就近入学,享受本地户籍居民同等待遇。
Q2:聊城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A:聊城通过“四措并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是搭建就业平台,定期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场招聘,组织企业与乡镇对接,2023年累计提供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岗位5万余个;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重点挖掘、家政服务、电商等领域技能,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超6万人次;三是优化服务保障,建立“就业帮扶车间”120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8000余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000个,安置困难农村劳动力;四是推动劳务协作,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年组织劳务输出5万余人,人均年收入增长3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