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人力资源是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结构特征、配置效率与开发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的进程,作为山西省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沁源县人力资源呈现出“总量稳定、结构渐优、潜力待挖”的基本态势,同时也面临着人才外流、技能错配、老龄化加剧等现实挑战,近年来,随着“生态立县、产业兴县”战略的深入实施,沁源县人力资源开发逐步从“数量保障”向“质量提升”转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效能持续增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人口基础与结构特征
沁源县常住人口约16.2万人(2023年数据),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约10.1万人,占总人口62.3%,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但从结构看,老龄化趋势明显,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未富先老”特征突出,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和劳动力供给压力并存,学历结构方面,劳动力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58.6%,高中学历占比29.4%,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2.0%,高学历人才储备不足,制约了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性别结构中,男性劳动力占比52.3%,女性占比47.7%,女性在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就业比例较高,但在专业技术、管理岗位中占比偏低。
沁源县2023年劳动力人口结构表
| 类别 | 人数(万人) | 占比(%) |
|--------------|--------------|-----------|
| 劳动力人口 | 10.1 | 62.3 |
| 16-35岁| 3.2 | 31.7 |
| 36-50岁 | 4.5 | 44.6 |
| 51-59岁 | 2.4 | 23.7 |
| 学历结构:大专及以上 | 1.2 | 11.9 |
| 高中(中专) | 3.0 | 29.7 |
| 初中及以下 | 5.9 | 58.4 |
就业现状与产业分布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12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就业结构呈现“一产稳基础、二产强支撑、三产促升级”的特点,第一产业(农业、林业)就业人数约3.6万人,占比35.6%,以传统种养殖、生态管护为主,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吸纳就业以中老年劳动力为主;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就业约2.9万人,占比28.7%,依托煤炭、新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吸纳了大量技能型劳动力,但受行业周期影响,就业稳定性有待提升;第三产业(服务业)就业约3.6万人,占比35.7%,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行业发展,就业吸纳能力持续提升,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但灵活就业人员占比达26.3%,劳动合同签订率不足60%,社会保障覆盖面需进一步扩大。
沁源县2023年主要产业就业分布情况
| 产业类别 | 就业人数(万人) | 占比(%) | 主要就业领域 |
|--------------|------------------|-----------|----------------------------------|
| 第一产业 | 3.6 | 35.6 | 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生态管护 |
| 第二产业 | 2.9 | 28.7 | 煤炭开采、光伏制造、农产品加工 |
| 第三产业 | 3.6 | 35.7 | 生态旅游、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 |
| 灵活就业 | 2.7 | 26.3 | 个体经营、零工经济、季节性务工 |
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
针对劳动力技能不足的问题,沁源县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机构联动”的技能培训体系,依托县职业中学、就业培训中心等平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2023年累计开展技能培训2900人次,涵盖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电商运营等25个工种,培训后就业率达76.8%,推进校企合作,与山西职业技术学院、长治技师学院等院校建立合作,定向培养本地急需的技能人才,每年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约320人,针对农村劳动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培训农业技术骨干550余人,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转型,但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问题突出,2023年引进硕士以上人才仅18人,且多流向行政事业单位,企业高层次人才占比不足4.5%,人才“引育留用”链条仍需完善。
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
沁县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出台《沁源县“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在就业服务方面,建成县级人力资源市场1个、乡镇服务站14个、村级服务点210个,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全年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8场,在创业扶持方面,设立创业担保基金600万元,为220余名创业者提供贴息贷款1350万元,建设创业孵化基地2个,入驻创业实体62家,在社会保障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3.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5%,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732元/月、5668元/年,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
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当前,沁源县人力资源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人才结构失衡,传统技能人才相对充足,但新能源、文旅、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严重短缺;二是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每年约有8500名青壮年劳动力流向省内外大中城市,导致本地用工成本上升、创新活力不足;三是职业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紧密,部分培训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培训实效有待提升,沁源县将重点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优化人才政策,提高人才补贴、住房保障等标准,实施“沁源人才回归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根据产业需求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提升劳动力技能与岗位匹配度;三是推动数字赋能,建设“智慧人社”平台,实现就业服务、技能培训、政策申领等“一网通办”,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效能。
沁源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发力,通过持续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劳动力素质、完善政策服务体系,沁源县有望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沁源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FAQs
-
问:沁源县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沁县主要通过三方面举措吸引和留住人才:一是政策激励,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安家补贴、最高10万元科研经费,对企业引进的硕士、本科毕业生分别给予3万元、1万元生活补贴;二是平台搭建,建设“沁源人才创新创业园”,提供办公场地、融资对接、市场推广等一站式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三是优化环境,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公寓200套,解决住房问题;同时完善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配套服务,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
问: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沁源县有哪些帮扶措施?
答:沁县多措并举帮扶农村劳动力就业:一是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劳动力特点,开设种养殖技术、电商直播、家政服务等实用技能培训,培训期间给予每人每天50元生活补贴;二是搭建就业平台,定期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场招聘会,组织县内农业合作社、乡村旅游企业等提供就业岗位,优先吸纳农村劳动力;三是支持返乡创业,对农村创业者提供最高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5000元,建设“乡村振兴创业孵化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服务;四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对无法离乡、无业可办的脱贫劳动力、监测对象,开发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2100余个,确保就业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