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近年来依托“双碳”目标、先进制造业强市等战略,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人力资源培训作为连接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核心纽带,在滨州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滨州已初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协同、社会参与的多元培训体系,但仍面临供需错配、资源分散等挑战,需通过系统性优化提升培训效能。
滨州人力资源培训的现状与基础
滨州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导向,逐步构建起覆盖多领域、多层次的培训网络,从政策层面看,滨州先后出台《“技能滨州”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人力资源培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23年全市财政投入职业技能培训资金超2亿元,惠及企业职工、农村劳动力、创业者等群体12万人次,从主体协同看,政府通过购买服务、补贴激励等方式,引导职业院校、龙头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滨州职业学院、滨州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专业,年培养技能人才超8000人;魏桥创业集团、京博控股等龙头企业建立内部培训学院,年投入培训经费超亿元,覆盖员工技能提升、管理梯队建设等需求;社会培训机构则聚焦新兴领域,如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等,补充市场空白。
从产业适配看,培训内容与滨州“5+5”产业体系(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以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逐步融合,针对高端铝业,滨州联合山东大学(威海)开展“铝精深加工技术”专项培训;针对智能纺织,引入工业互联网课程,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滨州还注重基层劳动者技能提升,通过“乡村振兴技能培训计划”,年均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次,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当前滨州人力资源培训面临的核心问题
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滨州人力资源培训仍存在结构性矛盾,难以完全匹配产业升级需求。
一是培训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部分培训仍以传统技能为主,对新兴产业(如氢能、碳中和技术)的前沿领域覆盖不足,滨州新能源产业已形成光伏、储能等集群,但相关培训课程缺乏系统性,导致企业“用工荒”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
二是高端人才培训短板突出,滨州以制造业为主,对复合型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如高级技师、数字化工程师)需求旺盛,但现有培训资源多集中于中低端技能,高端培训多依赖外部机构,本地化培养能力不足,据统计,滨州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8%,低于全省32%的平均水平。
三是企业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受限于资金和资源,培训投入不足(年人均培训经费不足50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缺乏专业的培训规划;部分大型企业虽重视培训,但内部课程与外部产业联动不足,难以形成人才梯队。
四是培训资源整合效率低,政府、院校、企业资源存在“条块分割”现象,如职业院校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线脱节,社会培训机构资质参差不齐,导致重复培训、资源浪费,滨州某县同时开展5家机构的电工培训,内容重叠率达60%,培训效果打折扣。
滨州人力资源培训的发展方向与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滨州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能力提升为核心、资源整合为抓手”,构建更具适配性、前瞻性的培训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供需精准对接”
建立“产业学院+企业实训基地”双轨模式,由政府牵头,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制定培训标准,滨州可依托魏桥创业集团“铝业研究院”、京博控股“化工实训基地”,定向培养“工艺工程师+设备运维”复合型人才;针对智能纺织产业,与滨州职业学院共建“工业互联网实训中心”,开发“纺织设备数字化运维”等特色课程,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
分层分类施策,构建“全链条培训体系”
- 基础技能层:面向农村劳动力、失业人员开展“菜单式”培训,如现代农业技术、家政服务等,结合“人人持证”工程,提升就业能力。
- 技能提升层:面向企业在岗职工,推行“新型学徒制”,政府给予企业每人每年4000-6000元补贴,鼓励企业导师与院校教师联合授课,重点提升数控加工、智能制造等技能。
- 高端人才层:针对企业管理者、技术骨干,与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高校合作,开展“EMBA”“高端技术研修班”,引入案例教学、实地研学,培养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推动数字化转型,创新“培训模式”
建设“滨州技能云”线上平台,整合课程资源、实训模拟、就业对接等功能,提供“线上理论+线下实操”混合式培训,开发“VR化工安全实训系统”,让学员通过虚拟场景模拟事故处置,降低实训风险;开设“数字经济微专业”,涵盖直播电商、人工智能应用等,满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多元主体参与”
对企业培训投入实行税前扣除、补贴奖励,对中小企业开展“培训券”制度,凭券兑换优质培训资源;建立“技能人才积分落户”政策,将高技能人才与学历人才同等对待,解决人才“留不住”问题;加强培训质量监管,建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将学员就业率、企业满意度作为机构考核核心指标,淘汰低质培训机构。
滨州重点产业人力资源培训需求与资源匹配分析
产业类型 | 核心岗位 | 培训需求 | 现有培训资源 | 匹配度 | 改进方向 |
---|---|---|---|---|---|
高端铝业 | 铝精深加工工程师、设备运维 | 工艺优化、智能制造、绿色生产技术 | 滨州职业学院铝业专业、魏桥内部培训学院 | 较高 | 引入行业导师,共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
智能纺织 | 数字化纺织技术员、工业互联网运维 | 纺织设备联网、大数据分析、柔性生产 | 滨州技术学院纺织系、部分社会培训机构 | 中等 | 联合华为开发纺织工业互联网课程 |
新能源(光伏/储能) | 光伏运维工程师、储能技术员 | 系统设计、故障诊断、安全管理 | 滨州新能源职业学院、山东光伏协会培训基地 | 较低 | 引入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共建实训基地 |
现代农业 | 农业技术员、农产品电商运营 | 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直播带货 | 滨州农校、乡村振兴培训中心 | 中等 | 与京东农场合作,开展“新农人”定向培养 |
相关问答FAQs
Q1:滨州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中面临哪些实际困难?如何针对性解决?
A:中小企业培训困难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资金不足,年培训投入有限;二是缺乏专业师资,内部培训能力薄弱;三是工学矛盾突出,员工难以脱产学习。
解决对策:一是政府加大“中小企业培训补贴”力度,对企业开展的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给予50%-70%的费用补贴;二是搭建“共享师资平台”,整合院校教师、企业专家、行业导师资源,企业提供场地,平台匹配师资,降低企业成本;三是推行“弹性培训模式”,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线上微课程+周末实操课”,或采用“师带徒”在岗培训,解决工学矛盾。
Q2:滨州如何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A: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需从“培训+激励+环境”三方面发力:一是打造“高端人才定制培养计划”,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针对滨州重点产业需求,开设“博士研修班”“技术领军人才项目”,提供学费补贴和科研经费;二是建立“技能与薪酬挂钩”机制,对取得高级技师、工程师等认证的人才,给予每月1000-3000元技能补贴,并在职称评定、晋升中优先考虑;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设“人才公寓”、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让高端人才参与重大项目,实现“事业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