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地区人力资源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现状、结构与优化路径直接影响着当地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成效,铜仁地处贵州东部武陵山区腹地,是连接中西部的重要节点,近年来依托生态优势、文旅资源及新兴产业发展,人力资源规模持续扩大,但同时也面临结构性矛盾与发展挑战。
从人力资源总量看,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铜仁地区常住人口约330万人,其中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约60%,总量近200万,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但人口分布呈现“城乡二元”特征,中心城区(碧江区、万山区)人口集聚效应明显,而县域(如松桃、沿河、印江等)因产业基础薄弱,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部分乡村出现“空心化”趋势,导致县域人力资源供给与本地发展需求不匹配。
在人力资源结构方面,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加速、青年劳动力占比下降”的特点,15-34岁青年劳动力占比约35%,较十年前下降8个百分点;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18%,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结构上,城镇常住人口占比约45%,乡村人口仍占过半,但乡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超70%,技能水平普遍偏低,产业分布上,第一产业(农业)就业人口占比约45%,以传统种养业为主,新型职业农民占比不足5%;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就业人口占比约20%,集中在制造业(如大龙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和建筑业,但技术工人缺口较大;第三产业(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比约35%,随着梵净山旅游、苗王城等文旅项目发展,住宿、餐饮、电商等领域需求增长,但专业化服务人才(如导游、运营策划)供给不足。
人力资源质量方面,教育水平持续提升但整体仍偏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职业教育在校生约5万人,但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如新能源、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占比不足15%,技能人才总量约12万人,仅占劳动力总数的6%,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约15%,远低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导致部分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大龙开发区的电解锰、锂电池企业急需技术工人,但本地劳动力技能难以匹配,需从周边省份引进;而传统农业劳动力因缺乏现代农业技术,难以适应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求。
当前,铜仁地区人力资源发展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人才流失严重,每年高校毕业生外流率超60%,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二是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多以短期实用技术为主,系统性技能培训覆盖不足;三是产业升级与人力资源结构脱节,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本地人才培养滞后,导致人力资源“供给端”与“需求端”错配。
针对上述问题,铜仁地区需从多维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一是强化政策引才,实施“梵智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对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补贴,鼓励本地大学生返乡创业;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与本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设订单班、定向班,培养“本土化”技能人才;三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实施“技能铜仁”行动,围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如茶叶、食用菌)、电商等领域开展精准培训,每年培训超10万人次;四是推动城乡人力资源均衡发展,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如松桃苗绣、沿河空心李),吸引劳动力就近就业,减少外流。
相关问答FAQs
Q1:铜仁地区针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有哪些支持政策?
A1:铜仁地区出台《关于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高校毕业生,可申请最高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LPR的50%;提供3年免费创业场地(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5000元;对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可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并优先推荐纳入“贵州省优秀创业项目”评选。
Q2:铜仁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技能不足”问题?
A2:铜仁通过“政府+企业+培训机构”三方联动模式,构建“短平快”技能培训体系:一是依托农业农村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每年培训5万人次,覆盖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等;二是联合人社部门,针对乡村旅游、家政服务等领域开展“技能提升行动”,培训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并推荐就业;三是引入社会培训机构,在乡镇设立“技能培训点”,利用“线上+线下”方式,灵活开展电商直播、电工焊工等实用技能培训,2023年以来已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超8万人次,就业率达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