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县地处云南省中北部,隶属楚雄彝族自治州,以其独特的元谋土林景观和丰富的热区资源闻名,同时也是云南省重要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元谋县在人力资源开发、就业创业服务、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逐步构建起与地方产业适配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但仍面临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不匹配、人才外流等现实挑战。
从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来看,截至2023年,元谋县常住人口约22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约14万人,占总人口的63.6%,就业结构呈现“一产为主、三产逐步提升”的特点,第一产业(农业)就业占比约45%,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占比20%,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35%,反映出县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导,二三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在技能人才方面,全县技能劳动者约2.1万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15%,其中高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约4200人,占比2%,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返乡创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新增返乡创业主体约800个,带动就业超3000人。
元谋县人力资源结构概况表(2023年) | 指标 | 数据 | |---------------------|---------------------| | 常住总人口 | 约22万人 | | 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 约14万人 | |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 | 63.6% | | 第一产业就业占比 | 45% | | 第二产业就业占比 | 20% | | 第三产业就业占比 | 35% | | 技能劳动者数量 | 约2.1万人 | | 技能劳动者占比 | 15% | | 高技能人才数量 | 约4200人 | | 高技能人才占比 | 2% | | 年均新增返乡创业主体| 约800个 | | 年均新增返乡带动就业| 超3000人 |
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元谋县依托县职业高级中学、农业农村局等机构,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约5000人次,内容涵盖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乡村旅游服务、电商运营等领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通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年均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20余场,帮助约4000名劳动力实现就业或转移就业。
尽管取得一定成效,元谋县人力资源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产业结构单一制约就业容量,农业占GDP比重较高,但附加值低、产业链短,难以吸纳大量高素质劳动力;工业以农产品初加工为主,缺乏技术密集型企业,第三产业以传统商贸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就业岗位质量不高,青年劳动力“孔雀东南飞”现象明显,二是技能与产业需求脱节,现有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超过60%,技能培训多以传统种养殖技术为主,针对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电商直播等新兴领域的培训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人才吸引力不足,受区位条件、薪资水平、公共服务等因素限制,本地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率不足20%,外部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难度大,导致高端人才和年轻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四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乡镇就业服务站点人员配备不足,职业培训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劳动力对就业信息、政策知晓度低,创业融资、场地支持等配套服务仍需加强。
针对上述问题,元谋县需从多方面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产业与人才协同发展,依托“元谋蔬菜”“元谋芒果”等特色品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乡村旅游等产业,延伸产业链,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培育电商、康养等新业态,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构建精准化培训体系,根据产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与农业龙头企业、职业院校合作设立实训基地,重点培训现代农业技术、电商运营、民宿管理等技能,并推行“培训+就业”模式,提高培训转化率,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出台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补贴、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对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柔性引进农业技术专家、旅游规划人才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推广“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发布就业信息、政策解读;加强乡镇就业服务站建设,配备专职就业服务人员,为劳动力提供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孵化等“一站式”服务。
相关问答FAQs:
问:元谋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去向和原因是什么?
答:元谋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流向昆明、深圳、浙江等省内大中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占比约60%;其次是省内其他州市,占比30%,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本地就业岗位有限,尤其是高薪资、技术型岗位不足;二是沿海地区薪资水平较高,平均月薪比本地高30%-50%;三是年轻人追求职业发展机会,希望通过外出务工提升技能、开阔眼界;四是部分劳动力随家庭成员(如配偶、子女)在外地生活而流动。
问:当地政府如何帮助返乡人员创业?
答:元谋县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多方面支持:一是政策扶持,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主体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个体户最高5000元,小微企业最高2万元),以及创业担保贷款(最高20万元,财政贴息3年);二是培训指导,通过“创业培训+导师辅导”模式,提供创业规划、经营管理、电商运营等培训,并邀请成功创业者分享经验;三是场地支持,在县城及乡镇建立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免费或低价办公场地、水电补贴;四是服务保障,设立“返乡创业绿色通道”,简化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手续,相关部门定期走访,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的资金、技术、市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