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围场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过渡带,是连接京津冀与内蒙古的重要节点,作为农业大县和生态旅游县,围场县人力资源结构兼具县域经济的典型特征与民族地区的独特性,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推进,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人口流动变化及政策导向调整,围场县人力资源在规模、结构、配置效率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需通过系统性策略加以优化。
围场县人力资源现状与结构特点
围场县总人口约40万人(2023年数据),其中劳动力资源总量约25万人,占总人口的62.5%,从整体规模看,人力资源储备相对充足,但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年龄结构:老龄化趋势加剧,劳动力供给承压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围场县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据县人社局统计,全县劳动力资源中,18-35岁青年劳动力占比约35%,36-45岁中年劳动力占比约40%,46-60岁大龄劳动力占比约25%,而60岁以上未退出劳动市场人口占比超5%,与2015年相比,青年劳动力占比下降8个百分点,大龄劳动力占比上升7个百分点,“老龄化少子化”叠加导致劳动力供给总量呈收缩趋势,部分行业面临“用工荒”,尤其是农业和旅游业旺季的体力型岗位缺口明显。
(二)技能结构:技能型人才短缺,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低
围场县产业结构以农业(马铃薯、玉米、蔬菜种植)、旅游业(塞罕坝、御道口景区)和清洁能源(风电、光伏)为主导,但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现有劳动力素质存在较大差距,全县技能劳动者仅占劳动力总量的18%,其中高技能人才(高级工以上)占比不足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和7%),从行业分布看,农业领域劳动力以传统经验型农民为主,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如智能灌溉、病虫害防治)的新型职业农民占比不足10%;旅游业服务人员中,具备专业导游、酒店管理、多语种服务能力的仅占15%;清洁能源产业作为新兴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达300余人,主要依赖外部引进。
(三)城乡与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过剩与城镇供给不足并存
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围场县人力资源在城乡和产业间分布失衡,农村劳动力约18万人,占劳动力总量的72%,其中剩余劳动力约5万人,以40岁以上大龄群体和低技能劳动者为主,转移就业渠道有限;城镇劳动力约7万人,集中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而制造业、服务业等生产性岗位供给不足,导致“用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农业)就业占比55%,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占比18%,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27%,与全县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25:35:40)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第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待提升。
(四)民族结构:少数民族人力资源优势未充分释放
围场县是满族、蒙古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其中满族占58%,蒙古族占5%,少数民族劳动力多从事传统农牧业和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如剪纸、刺绣),但在现代产业参与度较低,近年来,通过“民族特色产业培育工程”,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依托草原旅游、民俗体验实现增收,但整体技能水平和市场意识不足,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尚未充分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表:围场县人力资源结构基本情况(2023年)
| 指标类别 | 细分项 | 数量/占比 | 备注 |
|--------------------|--------------------|--------------------|------------------------------|
| 劳动力总量 | | 约25万人 | 占总人口62.5% |
| 年龄结构 | 18-35岁 | 35% | 较2015年下降8个百分点 |
| | 36-45岁 | 40% | |
| | 46-60岁 | 25% | 较2015年上升7个百分点 |
| 技能结构 | 技能劳动者占比 | 18% | 高技能人才占比5% |
| 产业结构就业分布 | 第一产业 | 55% | 农业剩余劳动力约5万人 |
| | 第二产业 | 18% | 工业技术人才缺口300余人 |
| | 第三产业 | 27% | 服务业专业人才占比15% |
| 少数民族劳动力 | 占劳动力总量 | 63% | 满族58%,蒙古族5% |
围场县人力资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人才外流严重,“引才留才”难度大
受薪资水平、发展空间、公共服务等因素制约,围场县高素质人才外流现象突出,每年全县高校毕业生约2000人,返乡就业比例不足30%,多数流向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或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现有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也面临“孔雀东南飞”的困境,2022年全县企业人才流失率达12%,导致部分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下降。
(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供需错配
当前围场县职业技能培训存在“三低”问题:培训覆盖率低(仅15%劳动力参与过系统培训)、培训质量低(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如传统农业培训占比60%,而电商、旅游服务等新兴领域培训不足20%)、培训转化率低(参训后就业率仅40%),培训资源分散,人社、农业、文旅等部门培训项目重复或空白,缺乏统一的统筹协调机制。
(三)老龄化与低生育率叠加,长期供给堪忧
围场县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2(2023年),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同时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8%,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未来劳动力供给将进一步萎缩,而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需求持续增加,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压力不断加大。
(四)产业支撑不足,就业质量有待提升
围场县产业层次偏低,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附加值产业匮乏,导致就业岗位质量不高:农村劳动力多从事季节性、临时性工作,收入不稳定;城镇非公企业平均工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社保参保率不足60%,难以吸引和稳定劳动力。
优化围场县人力资源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政策体系
一是实施“围场英才计划”,对引进的硕士、博士及高级技能人才给予最高10万元安家补贴、3年免租住房,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二是与河北工业大学、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共建“产学研用基地”,定向培养农业技术、旅游管理、新能源等领域专业人才;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对企业引进的技术人才给予社保补贴、个税减免,支持企业建立股权激励机制,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二)打造精准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一是建立“需求导向”培训机制,由人社局牵头,联合企业、行业协会每年开展2次人力资源需求调查,动态调整培训课程;二是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旅游服务+电商运营”三大培训品牌,针对农业劳动力开展智能农机、农产品加工培训,针对旅游业从业者开展导游证、酒店管理培训,针对青年群体开展直播带货、短视频制作培训;三是整合培训资源,建设县级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培训效果评估,提高培训转化率。
(三)推动产业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一是做强现代农业,依托马铃薯、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延伸产业链,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二是升级旅游业,打造“塞罕坝精神+草原民俗+红色文化”融合IP,开发研学旅行、康养度假等新业态,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三是培育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吸引风电、光伏企业落户,配套建设技能培训基地,实现“产业发展—人才集聚—就业提升”良性循环。
(四)激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活力
实施“民族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发展刺绣、银器制作等民族手工业,建立“非遗工坊+电商”销售模式,培育民族企业家;在旅游景区设置“民族文化体验岗”,优先吸纳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开展多语种(蒙古语、满语)服务培训,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围场县当前人力资源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解答:围场县人力资源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结构性矛盾”与“流动性困境”叠加,劳动力年龄结构老龄化、技能素质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导致农业、旅游业等传统领域“用工难”,而新兴产业“人才缺”;高素质人才持续外流,本地“引才留才”能力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人力资源供给短缺,这一矛盾若不解决,将制约围场县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进程。
问题2: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围场县有哪些具体措施?
解答:围场县多措并举破解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题:一是开展“技能下乡”行动,针对农村大龄劳动力开展种养殖技术、家政服务等实用技能培训,2023年已培训3000余人;二是推进“劳务协作”,与北京、天津等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组织农民工转移就业,年均输出劳动力2万人次;三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依托“围场马铃薯”“御道口草原”等品牌,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本地就业;四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如生态护林员、乡村保洁员等,安置困难劳动力就业,2023年已安置1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