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能,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与社会进步,在科技革命与人文思潮交织的时代背景下,“科技人文”理念成为事业单位转型升级的核心导向——既要以科技赋能服务效能,更要以人文价值锚定发展方向,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
科技赋能:事业单位服务效能的“加速器”
科技手段的引入,正在重塑事业单位的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供给”、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在政务服务领域,“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普及打破了时空限制,以浙江“最多跑一次”、上海“随申办”为代表的政务服务平台,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让群众办事从“跑断腿”变为“指尖办”,科技手段提升了效率,而“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的底层逻辑,正是对群众诉求的人文回应。
在社会治理领域,智慧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精准化服务,杭州“城市大脑”整合交通、医疗、应急等多部门数据,通过AI算法实时监测城市运行状态:在社区层面,智能传感器能独居老人的心率、活动轨迹异常,自动预警并联动社区网格员上门救助;在环保领域,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污染,数据驱动的治理决策让环保措施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更体现了对个体生命安全、生活质量的深度关注。
在文化传承领域,科技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故宫博物院通过VR技术打造“数字故宫”,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沉浸式体验太和殿的恢弘;敦煌研究院利用高精度扫描与3D建模,永久保存壁画细节,并通过线上展览让全球观众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科技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而“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的初衷,则是对文化根脉的人文守护。
人文价值:事业单位发展的“压舱石”
科技是手段,人文是目的,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其科技应用必须始终围绕“人”的需求,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在公共服务设计中,“适老化”改造是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典型例证:针对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困难,许多政务APP推出“老年模式”,放大字体、简化流程、增加语音引导;社区食堂引入智能结算系统的同时,保留人工窗口,为不熟悉电子设备的老人提供兜底服务,这些细节调整,看似微不足道,却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让科技真正成为“助老扶弱”的工具。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科技应用中不可逾越的人文底线,事业单位在利用大数据提升服务时,必须坚守“数据向善”原则:医疗领域患者数据的采集与使用需严格遵循“知情同意”原则,避免信息泄露;教育领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需避免过度量化导致“唯分数论”,保留对个性发展的人文关怀,正如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所言,“技术的本质不是技艺,而是人的存在方式”,科技应用的终极目标,是守护人的尊严与价值。
包容性发展是人文价值的延伸,事业单位的科技服务需覆盖不同群体,弥合“数字鸿沟”:在农村地区,通过“数字乡村”平台提供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服务,让农民共享科技红利;在残障人士服务中,开发语音交互、无障碍导航等功能,保障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这种“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正是事业单位人文属性的集中体现。
挑战与路径:构建科技人文融合新生态
当前,事业单位科技人文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单位存在“重技术轻需求”倾向,科技应用脱离群众实际;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尚不完善;既懂技术又懂人文的复合型人才短缺,推动深度融合,需从多维度发力:
顶层设计层面,将人文价值纳入科技项目评估体系,建立“需求调研-方案设计-用户测试-效果反馈”的闭环机制,确保科技应用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某地政务服务平台在升级前,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查收集5000余条群众意见,最终优化了高频事项的办理流程。
人才培养层面,推动跨学科教育,鼓励技术人员学习人文知识,人文工作者了解科技逻辑,打造“科技+人文”复合型团队,高校可开设“科技伦理”“公共数据治理”等课程,事业单位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骨干人才。
伦理规范层面,制定科技应用伦理指南,明确数据采集、使用的边界,建立隐私保护与风险防控机制,某城市在推行“智慧停车”系统时,严格限定车牌信息的使用范围,仅用于交通管理,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守护公民隐私底线。
相关问答FAQs
Q1:事业单位在推进科技与人文融合时,如何避免技术至上,确保服务真正以人为本?
A:避免技术至上需坚持“需求导向”与“用户参与”双轮驱动,通过大数据分析、入户调研、座谈会等方式精准识别群众需求,将“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作为科技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邀请服务对象参与科技产品设计,如组织老年人体验政务APP原型、听取残障人士对无障碍功能的建议,确保技术方案贴合实际使用场景,建立“科技+人文”双维度考核机制,不仅评估技术指标(如响应速度、覆盖范围),更关注人文效益(如用户满意度、弱势群体获得感),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
Q2:数据安全与科技赋能服务之间存在矛盾,事业单位如何平衡两者关系?
A:平衡数据安全与科技赋能需从“技术防护”与“制度规范”双管齐下,技术上,采用数据加密、脱敏处理、访问权限分级等措施,确保数据采集、传输、使用全流程安全;医疗系统中患者病例数据采用“一患者一密”加密存储,仅授权医生可查看关键信息,制度上,严格遵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数据采集的“最小必要原则”,超出需求范围的数据一律不采;建立数据安全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漏洞排查与风险评估,对违规使用数据的行为“零容忍”,通过透明化沟通向公众说明数据用途,增强信任感,让数据安全成为科技赋能的“信任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