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国际作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旗下核心企业,聚焦能源电力与新能源产业,业务覆盖国内30余个省份及海外多个国家,人力资源体系始终以支撑企业战略发展为核心,构建了“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管理模式,在服务能源转型、国际化布局和科技创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电国际人力资源战略紧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目标,将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形成了“战略引领、市场导向、价值创造”的管理理念,在组织架构上,人力资源部统筹总部与所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下设招聘配置、薪酬绩效、培训发展、员工关系等专业模块,建立了“集团-区域-项目”三级人力资源管控体系,确保政策统一落地与属地化灵活执行相结合,在新能源项目密集区域,人力资源团队深入项目一线,针对性配置工程技术、项目管理人才,保障项目快速投产。
招聘配置体系坚持“内外结合、精准引才”,对外,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国际化招聘等多渠道吸纳人才,与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20余所高校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每年开展“中电国际校园行”专项招聘,引进电力系统、新能源科学、能源经济等专业的应届生;针对海外业务,设立国际化人才储备库,招聘具有跨国项目经验、熟悉当地法律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对内,推行“内部市场+岗位竞聘”机制,鼓励员工跨单位、跨专业流动,2023年内部岗位流动率达18%,优化了人才资源配置效率。
薪酬绩效管理以“业绩导向、激励有效”为原则,构建了“岗位价值+业绩贡献+能力评估”三位一体的薪酬结构,实施“宽带薪酬”体系,打破传统职级限制,为员工提供多元晋升通道;推行“超额利润分享”“项目跟投”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在新能源、综合能源服务等重点业务领域试点,将个人收益与企业发展深度绑定,绩效考核采用“KPI+OKR”结合模式,总部部门侧重战略指标完成率,基层企业聚焦安全生产、经营效益、创新突破等维度,考核结果与薪酬调整、晋升发展直接挂钩,2023年优秀员工绩效薪酬占比达35%,有效激发了团队活力。
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分层分类、按需施策”,针对高层管理人员,实施“领航计划”,与哈佛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合作开展领导力培训,提升战略决策和跨文化管理能力;针对中层骨干,推出“赋能计划”,通过轮岗锻炼、导师带教、行动学习等方式,培养兼具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基层员工,开展“技能提升工程”,依托“中电国际学院”线上平台,开设新能源运维、智能电网等200余门课程,年培训覆盖超1万人次,建立“双通道”职业发展体系,技术人才可通过“首席专家-资深专家-高级专家-专家”通道晋升,管理人才通过“部门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通道发展,2023年已有50余名技术人才通过双通道实现职业突破。
数字化转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方向,中电国际上线“智慧HR”平台,整合招聘、绩效、薪酬、培训等模块,实现员工全生命周期线上管理,通过AI招聘系统,自动筛选简历、匹配岗位,招聘周期缩短30%;利用大数据分析员工绩效与能力短板,生成个性化培训方案;搭建员工自助服务平台,实现薪酬查询、请假审批、证明开具等业务“一键办理”,提升员工体验,2023年,“智慧HR”平台用户满意度达92%,人力资源运营效率提升40%。
员工关系管理秉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构建了“沟通-关怀-保障”三位一体机制,定期召开员工座谈会、总经理信箱等,畅通诉求反馈渠道;实施“员工暖心工程”,为异地员工提供宿舍、通勤车等保障,设立“困难帮扶基金”,年帮扶员工超200人次;关注员工职业健康,开展年度体检、心理健康讲座,建立EAP(员工援助计划),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推动多元化发展,设立“女性发展委员会”“青年创新工作室”,鼓励女性参与管理、青年员工创新创效,2023年女性中层管理人员占比达28%,青年员工创新项目获奖数量同比增长45%。
中电国际将持续深化人力资源领域改革,聚焦“双碳”目标下的人才需求,加强新能源、储能、氢能等前沿领域人才储备,完善国际化人才管理体系,打造一支懂技术、善经营、通国际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相关问答FAQs
Q1:中电国际在国际化业务中如何进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A:中电国际针对国际化业务建立了“本土化+国际化”双轨制人力资源策略,在海外项目优先招聘当地员工,目前已实现东南亚、非洲等区域项目本地员工占比超60%,通过语言培训、中国文化宣导促进文化融合;外派员工需通过跨文化沟通培训、当地法律政策考核,并配备“导师+翻译”双支持机制,建立全球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结合当地实际调整薪酬福利标准,如在中东地区提供宗教假期、在欧洲地区注重工作与生活平衡平衡,有效降低了文化冲突,提升了团队凝聚力。
Q2:中电国际如何通过人力资源体系支撑新能源业务的快速发展?
A:为支撑新能源业务扩张,中电国际从三方面发力:一是精准引才,与新能源龙头企业共建“人才供应链”,定向招聘光伏、风电、储能等领域技术骨干,2023年新能源专业人才占比提升至45%;二是专项培养,实施“新能源人才加速计划”,通过“理论培训+项目实操+导师带教”模式,年培养新能源项目经理100余人;三是灵活激励,对新能源项目团队实行“超额利润分享+项目节点奖励”,将人才配置与项目开发进度、并网容量直接挂钩,2023年新能源项目开发团队人均激励较上年增长25%,有效激发了团队开发热情,推动新能源装机容量同比增长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