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事业单位改革如何推进职能转变与效能提升?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事业单位 正文

常州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江苏省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决策部署,以“优化结构、强化公益、提升效能”为主线,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公益服务新体系,改革以来,常州通过分类推进、创新机制、强化保障等举措,有效破解了传统事业单位体制性障碍,公益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常州事业单位改革

分类改革:精准定位,破解体制性障碍

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在于“分类”,常州市严格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对全市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摸底和功能梳理,依据社会功能将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类三大类,并针对不同类别实施差异化改革策略。

行政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改革中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并入相关行政部门,如部分行业管理类事业单位通过整合职能,实现了行政权力与事业单位的彻底脱钩,避免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职能交叉问题。

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是重点,进一步细分为公益一类(承担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公益二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和公益三类(从事公益服务并可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针对公益一类,强化其公益属性,优化资源配置,如将分散在各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为区域医疗集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针对公益二类,扩大用人自主权和分配自主权,允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常州市妇幼保健院通过推行“公益+市场”的运营模式,在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拓展特色专科服务,服务效率提升30%以上。

经营类事业单位则坚决推向市场,转企改制,如市属勘察设计、文印出版等单位通过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市场竞争,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已成为行业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

机制创新:激发活力,提升服务效能

改革不仅“做减法”,更注重“做乘法”,常州市聚焦事业单位运行中的堵点难点,从管理体制、用人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创新,推动事业单位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

在管理体制上,推行“去行政化”改革,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实行法人治理结构,通过理事会、管理层、监事会分权制衡,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市图书馆、科技馆等公益单位建立了理事会决策、馆长负责、职工代表大会监督的治理模式,在活动策划、服务创新等方面拥有了更大自主权,年举办文化活动超500场,惠及市民超百万人次。

常州事业单位改革

在用人机制上,打破“铁饭碗”,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探索“人员总量管理”试点,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行编制备案制,在人员总量内自主招聘,解决了“编外人员同工不同酬”的问题,2022年以来,全市事业单位通过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新增专业人才2000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达45%,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在评价体系上,建立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人员薪酬、职称晋升直接挂钩,常州市政务服务中心通过“好差评”系统,实时评价窗口服务质量,考核优秀的窗口人员给予绩效奖励,考核不合格的进行调岗培训,群众满意度从改革前的85%提升至98%,办事时限平均缩短60%。

资源整合:聚焦民生,优化服务供给

事业单位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民生,常州市坚持“民生导向”,将改革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资源优化配置,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教育事业领域,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等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和学校延伸,常州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涵盖5所成员校,通过师资轮岗、课程共享、统一管理,使集团内薄弱学校的中考平均分提升20分,有效缓解了“择校热”问题。

在医疗卫生领域,深化“医联体”建设,由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等三甲医院牵头,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资源,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体系,全市已建成医联体12个,基层诊疗量占比达65%,群众就医平均等待时间缩短40%。

在养老服务领域,推动事业单位养老机构与市场化养老机构协同发展,将市福利院等公办养老机构改造为“公建民营”模式,引入专业养老运营团队,服务覆盖失能、半失能老人超2000人,同时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上门服务,构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常州事业单位改革

改革成效与未来展望

通过系统性改革,常州市事业单位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机构精简优化,全市事业单位数量较改革前减少18%,编制精简15%;公益服务效能提升,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服务供给量年均增长12%,群众满意度达92%;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事业单位科研创新成果数量年均增长25%,部分领域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当前,改革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经营类转企单位市场竞争力不足、基层公益服务人才短缺、数字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下一步,常州将持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数字化改革,推动“互联网+公益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码通行”;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投身公益服务;三是健全公益服务多元供给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补充的协同格局。

相关问答FAQs

Q1:常州事业单位改革对编制内人员有什么影响?
A:常州事业单位改革对编制内人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身份转换,行政类事业单位人员逐步纳入公务员管理或进行分流,公益类和经营类人员实行聘用制,打破“编制终身制”;二是薪酬待遇,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的绩效工资制度,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部分转企单位人员还可享受股权激励等市场化薪酬;三是职业发展,推行“职称评聘分开”,建立专业技术职务动态管理机制,拓宽人员晋升通道,同时通过轮岗交流、培训进修等方式提升职业能力。

Q2:改革后事业单位的公益服务如何保障?
A:改革后,常州通过多重举措保障公益服务:一是强化财政投入,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费实行“全额保障”,公益二类实行“差额保障+专项支持”,确保基本公益服务供给;二是完善绩效考核,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直接挂钩;三是推动资源下沉,通过集团化办学、医联体建设等模式,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区域间服务差距;四是鼓励社会参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等引入社会力量,补充公益服务供给,同时加强监管,确保公益服务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兰州事业单位分数何时公布?查询入口及分数线在哪看?
« 上一篇 昨天
桂林机械招聘信息网能提供哪些机械行业的最新招聘信息?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