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县人力资源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石城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呈现出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服务效能提升的良好态势,据最新统计,全县常住人口约60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约35万人,占总人口的58.3%,人力资源总量充足,为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人力资源结构来看,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18-45岁青年劳动力占比达45%,是就业创业的主力军;学历层次逐年提升,全县常住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达32%,较五年前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突破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1.2万人、2.8万人,但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仍显不足,与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产业分布方面,人力资源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从40%降至28%,第二、三产业分别吸纳就业32%、40%,文旅、电商、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向。
在就业创业方面,石城县聚焦“稳就业、保就业”主线,持续优化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招聘活动,年均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5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年均稳定在35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针对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实施“靶向帮扶”,落实创业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近三年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亿元,扶持1200余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5000余人,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培育了“石城白莲”“烟叶种植”“乡村旅游”等特色劳务品牌,年培训技能人才8000人次,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不断完善,石城县坚持“引育用留”一体化推进,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对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安家补贴、30万元项目资助,并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深化产教融合,与赣南师范大学、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实训基地12个,年定向培养技能人才2000余人;实施“石城工匠”培育工程,围绕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开展订单式培训,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通过“银龄引才”“专家服务基层”等计划,柔性引进农业、文旅等领域专家50余人,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人力资源服务效能持续优化,全县建成1个县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12个乡镇(城市社区)就业服务站、136个村级就业服务窗口,形成覆盖城乡的三级就业服务网络,推进“互联网+就业服务”,上线“石城就业通”微信小程序,实现岗位信息、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掌上办”,年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全覆盖,年均处理劳动争议案件8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5%,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石城县人力资源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高层次人才引育难,产业升级所需的工程师、电商运营人才等缺口较大;二是劳动力技能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有待提升,部分传统产业工人转型困难;三是县域就业承载力不足,本地优质岗位较少,部分劳动力仍需外出务工,石城县将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人力资源与产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相关问答FAQs
Q1:石城县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有哪些具体扶持政策?
A1:石城县针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推出多项政策:就业方面,到县内企业就业的,可享受每人每月500元就业补贴(连续补贴1年);创业方面,可申请最高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全额贴息3年,首次创业并经营1年以上的,给予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场地支持及“一对一”创业指导,高层次人才还可享受安家补贴、子女入学优待等政策。
Q2:如何提升石城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
A2:石城县通过“政府主导、机构承办、需求导向”模式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一是依托县职业中专、培训机构开设电工、焊工、电商直播、家政服务等特色培训班,年培训超3000人次;二是结合产业需求,与农业企业、合作社合作开展“田间课堂”实训,推广白莲种植、黄鸡养殖等实用技术;三是推行“培训+就业”模式,培训后推荐至县内重点企业或务工基地就业,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增收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