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作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地处长三角南翼,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海洋经济是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而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与海洋经济的深度融合,直接关系到舟山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当前,舟山正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从传统渔业、港口物流向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旅游等新兴领域延伸,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源的结构优化、能力提升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成为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议题。
从现状来看,舟山人力资源在支撑海洋经济发展中已具备一定基础,近年来,舟山海洋产业从业人员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23年底,全市涉海从业人员超30万人,占就业总量的45%以上,形成了以港口物流、远洋渔业、船舶修造为传统优势,海洋新兴产业人才加速集聚的格局,在政策引导下,舟山出台“东海人才计划”等专项政策,聚焦海洋工程、海洋生物等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累计引进省级以上人才计划专家200余人,建成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2家、省级专家工作站30余家,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撑,职业教育体系与海洋产业的联动逐步加强,浙江海洋学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每年为海洋产业输送毕业生超5000人,专业涵盖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海洋科学等,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
对标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舟山人力资源仍存在明显短板,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供给不足,尤其在海洋生物医药、深海探测、海上风电等新兴领域,核心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缺口较大,部分企业依赖外部技术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受限,技能人才结构失衡,传统渔业、船舶修造等领域的技能人才占比超60%,但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智慧港口运维等新兴领域的技能人才占比不足15%,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速度不匹配,人才吸引力不足问题突出,受限于城市能级、生活配套和薪酬水平,舟山对顶尖人才的竞争力弱于杭州、宁波等周边城市,青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较为明显,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海洋产业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完善,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部分领域“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为推动人力资源与海洋经济深度融合,舟山需从多维度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应构建“海洋特色”人才引育体系,聚焦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实施“靶向引才”计划,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海洋产业研究院,设立专项奖学金和科研启动资金,定向培养硕士以上层次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发模块化课程,推行“校企双元”培养模式,每年定向培养5000名以上符合产业需求的技能人才,需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薪酬待遇和保障水平,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800万元安家补贴,解决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后顾之忧;打造“海洋人才社区”,建设人才公寓、海洋主题文化设施,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应加快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建立全市统一的海洋产业人才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人才供需动态,为企业精准匹配人才资源;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鼓励开展高端人才寻访、技能人才评价等专业化服务,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为更直观展示舟山海洋经济重点领域人才需求与供给现状,可参考下表:
重点领域 | 人才需求类型 | 现有人才数量(约) | 主要缺口 |
---|---|---|---|
远洋渔业 | 高级船员、渔业资源调查员 | 5万人 | 懂国际渔业法规、具备远洋操作经验的人才 |
港口物流 | 智慧港口运维、供应链管理 | 8万人 | 掌握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
海洋工程装备 | 焊接工程师、电气设计、项目管理 | 2万人 | 高级技能人才、研发设计人才 |
海洋生物医药 | 生物研发、临床试验、质量管理 | 3万人 | 核心技术人才、产业化人才 |
海洋旅游 | 海洋文旅策划、邮轮运营、导游 | 5万人 | 熟悉海洋文化、具备国际视野的服务人才 |
综上,舟山人力资源与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全链条发力,破解人才结构性矛盾,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为舟山建设“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提供坚实支撑。
FAQs
-
问:舟山在吸引海洋高层次人才方面有哪些特色政策?
答:舟山针对海洋产业高层次人才,推出“东海人才计划”升级版,对引进的海内外顶尖人才给予最高800万元安家补贴、600万元科研经费;对省级以上人才计划专家,提供最高300万元安家补贴和200万元科研经费;实施“海洋产业团队引进计划”,对带技术、带项目来舟创业的团队,最高给予1000万元综合资助,还优化人才服务,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解决人才落户、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打造“零障碍”人才发展环境。 -
问:舟山如何解决传统渔民向现代海洋产业技能人才转型的问题?
答:舟山实施“蓝色工匠”培育工程,由政府牵头,联合职业院校、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针对传统渔民开设海洋工程装备焊接、智慧渔业操作、邮轮服务等课程,每年培训超2000人次;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企业给予学徒培训期间的生活补贴,培训合格后优先录用;建立渔民技能等级认定机制,将传统捕捞经验与新兴技能标准衔接,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渔民,给予每人5000-10000元奖励,推动渔民从“传统捕捞者”向“现代海洋技能人才”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