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改革决策部署,立足“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使命要求,聚焦公益服务核心职能,系统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等重点任务,推动公益服务供给提质增效,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提供有力支撑。
改革背景:立足城市发展需求,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事业单位作为公益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广州公共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事业单位体制存在职能定位不清、效率不高、活力不足等问题:部分单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公益服务属性弱化;人员管理“铁饭碗”固化,考核激励与贡献脱节;资源分配分散,重复建设与短缺现象并存,2011年以来,国家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广州作为超大城市和改革开放前沿,率先探索以“优化结构、强化公益、激发活力”为主线,统筹推进各项改革,着力构建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体系。
改革核心举措:聚焦关键领域,系统突破攻坚
(一)以分类改革为基础,明确公益服务定位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原则,对全市1700余家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梳理,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经营类三大类型,稳步推进改革:
- 行政类事业单位:逐步将承担行政职能的单位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人员过渡为公务员,2020年前全面完成,解决“政事不分”问题。
- 公益类事业单位:细分公益一类(基本公益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益二类(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如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强化公益属性,优化资源配置,将市属23家医院整合为10个医疗集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 经营类事业单位:62家生产经营类单位通过转企改制、重组整合等方式推向市场,2022年前全部完成改制,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表:广州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主要方向及成效
| 改革类型 | 改革前特征 | 改革后定位 | 核心举措 | 成效 |
|--------------|----------------------|------------------------------|----------------------------------|------------------------------|
| 行政类 | 职能交叉、人员混编 | 行政机构或纳入行政序列 | 职能划转、人员过渡 | 彻底解决政事不分问题 |
| 公益一类 | 资源分散、效率不高 | 保障基本公益服务 | 优化布局、强化财政保障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 |
| 公益二类 | 自主权不足、激励缺失 | 部分市场化运作,公益优先 | 扩大自主权、创新薪酬分配 | 服务活力显著增强 |
| 经营类 | 依赖财政、竞争力弱 | 市场主体,自主经营 | 转企改制、混合所有制改革 | 2022年营收较改革前增长35% |
(二)以人事薪酬改革为抓手,激发队伍内生动力
打破“身份管理”壁垒,建立“岗位管理+合同管理”新型用人机制:
- 聘用制全覆盖: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实现“能进能出”,目前全市事业单位聘用制合同签订率达98%,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提升至72%。
- 绩效考核“硬约束”:建立“基础绩效+奖励绩效”双轨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晋升、续聘直接挂钩,公益一类单位重点考核服务质量,公益二类单位引入第三方评估,2023年全市事业单位考核优秀率较改革前提升12个百分点。
- 薪酬分配“活机制”:推行“三元结构”工资制(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特殊津贴),公益二类单位可自主确定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办法,允许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参与分配,高层次人才最高可享受年薪50万元激励。
(三)以“放管服”改革为突破,优化公益服务供给
深化简政放权,推动事业单位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 权力清单“瘦身”:梳理事业单位权责清单,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36项,下放自主用人、职称评审等权限至85%,平均办理时限缩短60%。
- 服务模式“创新”:推广“互联网+公益服务”,依托“穗好办”平台整合1200余项事业单位服务事项,90%实现“一网通办”;推动文化、体育等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2023年服务群众超3000万人次。
- 购买服务“扩面”:将社区养老、残疾人服务等50余项公共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交由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承接,2023年购买服务资金达18亿元,服务效率提升40%。
改革成效:公益服务提质增效,城市发展赋能添力
通过系统改革,广州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 供给结构更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达3.8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位占比超85%,均居全国前列。
- 队伍活力更强劲: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不断完善,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30人,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收益增长50%。
- 群众满意度更高:2023年广州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达92.6分,较改革前提升8.3分,群众对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改革展望:持续深化改革,构建高质量公益服务体系
当前,广州事业单位改革仍面临部分转企单位市场竞争力不足、区域间改革不平衡等问题,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扩大运营自主权;二是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智慧公益”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健全人员保障机制,完善社保接续政策,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相关问答FAQs
Q1:改革后事业单位的“编制”和“岗位”有什么变化?
A:改革后,除部分公益一类单位保留事业编制外,多数单位实行“员额制”或“备案制”管理,编制与岗位分离,打破“编制终身制”,岗位设置分为管理岗、专技岗、工勤岗,其中专技岗占比不低于70%,建立“能上能下”动态调整机制,例如专业技术人员可通过竞聘晋升更高岗位,考核不合格则转岗或低聘。
Q2:改革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哪些具体影响?
A: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职业发展更多元,专技人员可享受“评聘结合”“直聘”等政策,优秀青年人才可破格晋升;二是收入增长更明确,绩效工资与业绩挂钩,高层次人才可获专项激励;三是工作自主权更大,公益二类单位在招聘、薪酬分配等方面拥有更多自主空间,改革也要求工作人员提升专业能力,适应市场化、专业化要求,部分人员需通过转岗培训适应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