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人力资源如何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人力资源 正文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黔川两省交界处,是遵义市代管的县级市,境内拥有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优质生态资源,形成了以旅游、竹产业、白酒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人力资源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规模、结构、质量直接关系到赤水市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推进成效,近年来,赤水市立足生态优势与产业基础,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人才引进等举措,持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赤水市人力资源

赤水市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人力资源规模与结构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赤水市常住人口约30万人,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约65%,劳动力资源总量相对充足,从就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就业人员占比约42%,主要集中在竹产业、生态农业等领域;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等)就业人员占比约28%,以白酒酿造、竹加工制造为主;第三产业(服务业等)就业人员占比约30%,依托旅游业发展,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从城乡分布看,城镇常住人口占比约55%,乡村常住人口占比约45%,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趋势明显,但竹产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兴起,也促进了部分劳动力就近就业。

(二)人力资源质量与技能水平

赤水市人力资源质量持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2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技能人才方面,全市拥有各类技能人才约3.2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8%,其中高技能人才约0.8万人,占比25%,技能培训体系逐步完善,依托市就业局、职业高级中学、技工学校等平台,年均开展竹编技艺、旅游服务、酿酒工艺、电商运营等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有效提升了劳动力就业竞争力。

(三)重点产业人力资源配置

赤水市围绕“旅游兴市、竹产业强市”战略,重点产业人力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旅游业方面,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超5万人,涵盖导游、酒店管理、景区运营、特色餐饮服务等岗位,其中持证导游约800人,具备双语服务能力的导游占比逐年提升,竹产业方面,全市竹加工企业超200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涵盖竹板材、竹家具、竹工艺品、竹笋加工等领域,其中竹编非遗传承人30余人,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就业,白酒产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现有酿酒企业50余家,从业人员约6000人,其中酿酒师、品酒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超15%。

以下是赤水市2023年重点产业人力资源配置概况表:

产业类别 从业人员数量(人) 占总就业人数比例 主要岗位类型 技能人才占比
旅游业 50000 7% 导游、酒店管理、景区运营、餐饮服务 22%
竹产业 15000 7% 竹编工、加工技术员、产品研发 18%
白酒产业 6000 3% 酿酒师、品酒师、设备维护 15%
生态农业 60000 9% 种植养殖技术员、农产品加工 8%
其他服务业 14000 4% 电商、物流、零售 12%

赤水市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

尽管赤水市人力资源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人才结构失衡与供需矛盾

一是高层次人才短缺,旅游产业急需的文旅策划、智慧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型人才,竹产业需要的竹材料研发、品牌设计等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全市具有高级职称或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占比不足3%,二是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不匹配,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系统性技能培训,难以适应竹加工、乡村旅游等岗位的技能要求;传统技能人才占比高,新兴产业(如电商、文创)技能人才储备不足。

赤水市人力资源

(二)人才流失与吸引力不足

作为三四线城市,赤水市在薪资待遇、职业发展平台、公共服务等方面与贵阳、成都等大城市存在差距,本地培养的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外流现象较为突出,年均人才净流出率约8%,高端人才引进政策缺乏竞争力,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不完善,难以吸引外部人才扎根。

(三)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压力

赤水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约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老龄化尤为突出,随着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农业、竹产业等领域面临“用工荒”,部分竹加工企业因招工不足影响产能,乡村旅游旺季也存在服务人员短缺问题。

(四)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不完善

公共就业服务设施相对薄弱,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人员不足,难以满足个性化就业需求,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分散,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紧密,部分培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企业用工信息与劳动力信息不对称,导致“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赤水市人力资源发展政策举措

为破解人力资源发展瓶颈,赤水市近年来出台系列政策,从培养、引进、服务等方面发力,提升人力资源支撑能力:

(一)实施就业优先与技能提升行动

出台《赤水市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方案》,通过创业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返乡创业,2023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5000万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深化“技能赤水”建设,建立“政府+企业+院校”培训模式,联合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竹艺、旅游服务、电商等特色培训班,年培训能力达6000人次以上,培训合格就业率达85%。

(二)聚焦重点产业精准引才

围绕旅游、竹产业、白酒等重点领域,制定《赤水市人才引进办法》,对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安家补贴、10万元购房补贴,子女可优先就读公办学校,配偶优先推荐就业,设立“赤水英才”专项计划,柔性引进文旅策划、竹产业研发等领域专家团队12个,与四川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5个,推动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

(三)优化人力资源公共服务

完善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成“互联网+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岗位信息、培训资源、政策发布“一网通办”,每年举办“春风行动”“旅游专场招聘会”等活动20余场,提供岗位超1万个,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开展“点对点”就业输送,2023年组织劳务输出3万余人,其中就近就业占比达60%。

赤水市人力资源

(四)推动产教融合与人才培育

支持赤水职业高级中学、市技工学校优化专业设置,开设竹艺雕刻、旅游服务与管理、酿酒工艺等专业,年均培养技能人才1500人,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如竹产业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竹艺工坊”,实行“订单式”培养,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

赤水市将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以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支撑现代化建设,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引育留用”全链条政策,重点引进文旅融合、竹产业精深加工、数字经济等领域人才;加强技能型社会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培育更多“竹艺工匠”“旅游能手”“酿酒大师”,同时应对老龄化挑战,开发“银发人力资源”,引导老年人参与乡村旅游、非遗传承等领域,实现“老有所为”,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赤水市的绿水青山将转化为人才红利与发展动能,为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实保障。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赤水市在竹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
解答:赤水市竹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以“非遗传承+技能提升”为核心,一是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赤水竹编”,建立“非遗传承人+培训基地+企业”模式,由省级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开展竹编技艺培训,年均培训竹编工1000余人;二是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竹艺专业,开设竹编、竹雕、竹家具设计等课程,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三是举办“竹编技能大赛”“竹艺创新设计大赛”,以赛促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同时优秀选手可推荐至竹加工企业就业或创业,形成“培训-竞赛-就业”一体化链条。

问题2:赤水市如何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
解答:赤水市通过“政策激励+平台搭建+服务保障”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一是实施“赤水籍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计划”,给予最高20万元创业补贴、3年税收减免,提供创业场地支持;二是开发“乡村振兴特派员”“旅游体验官”“竹产业助理”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高校毕业生,落实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险;三是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建设“青年人才公寓”,解决住房问题,开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绿色通道”,组织“人才沙龙”“企业行”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增强人才归属感,2023年返乡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达1200余人,同比增长25%。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田福人力资源公司如何高效匹配企业人才需求?
« 上一篇 今天
企业人力资源降本增效如何实现成本控制与效能提升的双重目标?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