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传统的事务性职能,成为企业战略落地的核心支撑者,我们有幸专访了某国内领先智能制造企业星辰科技的人力资源总监李明先生,拥有15年HR从业经验的他,主导过公司从百人规模到万人团队的扩张,亲历了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对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既有深度又具实践性。
人才战略:从“选育用留”到“价值共生”
“过去,HR的核心是‘选育用留’,但现在更强调‘价值共生’——企业需要人才创造价值,人才也需要企业实现自我成长,这种双向奔赴才是组织活力的来源。”李明开宗明义,他提到,星辰科技近年来从传统制造向新能源智能制造转型,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产线岗位需求下降30%,而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智能制造系统专家等新兴岗位需求增长150%。
为匹配业务转型,HR团队主导构建了“三层人才地图”:顶层是战略领军人才(如行业技术专家),通过全球猎聘与产学研合作引进;中层是核心骨干人才(如项目管理者),通过“轮岗+跨界项目”培养复合能力;基层是高潜力青年人才,通过“青苗计划”定向培养,李明特别强调:“转型期最怕‘水土不服’,所以我们要求HR必须懂业务——比如招聘智能制造工程师时,面试官里必须有业务部门负责人,确保候选人的技术能力与业务场景精准匹配。”
他还分享了人才结构的量化调整成果(见表1),通过动态优化,公司核心人才保留率从2020年的75%提升至2023年的92%,新兴岗位人才到位周期缩短40%。
表1:星辰科技2021-2023年人才结构转型对比
| 维度 | 2021年 | 2023年 | 变化幅度 |
|---------------------|--------------|--------------|------------|
| 新兴岗位占比 | 18% | 35% | +17% |
| 核心人才保留率 | 75% | 92% | +17% |
| 内部晋升中业务背景者占比 | 40% | 68% | +28% |
| 人均培训时长(小时/年) | 32 | 56 | +75% |
员工体验:用“温度”激活组织活力
“员工不是‘资源’,是‘伙伴’。”李明认为,新时代的员工体验需要“精准化+个性化”,星辰科技在2022年推出了“员工成长地图”系统,结合OKR目标管理与IDP(个人发展计划),帮助员工从入职第一天就明确“3年能力提升路径”——比如一线技术员可选择“技能专家”或“管理岗”双通道,系统自动匹配培训课程、导师资源和项目机会。
针对年轻员工占比提升(90后员工占比达65%),公司还推行了“弹性工作制+成果导向考核”:研发部门可自主选择核心工作时间,考核不看“加班时长”而看“项目里程碑达成率”,HR团队联合工会建立了“心理支持驿站”,提供匿名心理咨询、压力管理课程,2023年员工满意度调研中,“工作生活平衡”项得分提升至4.6分(满分5分)。
“技术是基础,但温度是关键。”李明举例,疫情期间公司有200名员工因封闭管理无法回家,HR团队连夜协调宿舍、安排家属慰问包,甚至组织线上“云生日会”,“这些细节看似琐碎,但能让员工感受到‘被看见’,这才是凝聚力的来源。”
组织变革:敏捷文化下的HR角色进化
“现在的企业竞争,本质是组织能力的竞争。”李明提到,星辰科技在2023年推行“敏捷转型”,将原来的“部门墙”拆解为20个跨职能“敏捷战队”,每个战队包含研发、生产、销售等角色,直接对客户需求负责,这对HR提出了新要求:“从‘管控者’变成‘赋能者’,比如战队组建时,HR要帮团队匹配互补技能;项目推进中,要实时收集反馈优化协作机制。”
为此,HR团队开发了“敏捷健康度评估模型”,从“目标对齐度”“决策效率”“创新指数”等6个维度定期监测团队状态,数据可视化呈现给业务部门,2023年,公司新产品上市周期缩短35%,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40%。
“HR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组织效能的提升上。”李明强调,未来HR需要具备“三重角色”:战略伙伴(参与业务规划)、变革推动者(驱动组织进化)、员工代言人(倾听并回应需求),“这要求我们既要懂‘人’,更要懂‘业务’和‘时代’。”
案例:从“人才流失”到“人才回流”的校招逆袭
谈及印象最深的项目,李明分享了2022年的校招“逆袭战”,彼时星辰科技在高校中的品牌知名度不如互联网大厂,2021年校招Offer接受率仅55%,30%的优秀毕业生被竞争对手挖走。
“我们不能靠‘砸钱’,要靠‘成长感’。”HR团队联合业务部门推出“青苗计划”:与3所重点高校共建“智能制造实验室”,学生从大三即可参与公司真实项目,配备“双导师”(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实习期间提供“挑战性任务”,比如独立负责一个小型产线优化项目;转正后给予“新人启动包”,包括专项培训基金、一对一高管导师。
2022年,“青苗计划”覆盖2000名学生,Offer接受率提升至78%,甚至有校友从大厂回流:“他们说,在这里能更快接触到核心业务,成长路径更清晰。”“青苗计划”已成为星辰科技的人才储备库,2023年校招中,该计划输送的人才占新员工总数的45%。
HR的未来,是“以人为本”的深度实践
当被问及对HR从业者的建议,李明说:“别把自己当成‘执行者’,要成为‘价值创造者’,多去业务一线走一走,多和员工聊一聊,你会发现真正的管理智慧藏在细节里。”在他看来,未来的HR,既要能用数据说话(比如通过离职率分析找到管理痛点),也要能用温度连接人心(比如记住员工的生日和职业梦想),这种“理性+感性”的结合,才是人力资源管理最动人的力量。
相关问答FAQs
Q1:当前企业招聘中,“00后”求职者更看重哪些因素?HR如何优化招聘策略?
A:00后求职者更看重“成长价值”“工作意义”和“个性化体验”,调研显示,68%的00后求职者将“职业发展空间”列为首要因素,52%关注“企业价值观是否契合”,对此,HR可从三方面优化:一是招聘前通过“企业开放日”“岗位体验日”让候选人真实感受工作场景;二是面试中增加“职业发展对话”,明确候选人3-5年成长路径;三是Offer沟通时强调“定制化福利”(如弹性年假、技能培训基金),而非单纯薪资比拼。
Q2:AI技术在HR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否会取代部分HR岗位?HR如何转型?
A:AI主要会替代重复性事务工作(如简历初筛、考勤统计),但无法替代HR的“战略思维”和“共情能力”,未来HR的转型方向是“人机协同”:用AI提升效率(如通过AI面试工具初筛候选人,节省60%时间),把精力聚焦在高价值工作上——比如人才发展(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组织变革(推动敏捷文化落地)、员工关系(处理复杂冲突),HR需要提升数据分析和业务洞察力,学会用数据驱动决策,成为连接“技术”与“人”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