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水市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部,是怒江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滇西北连接滇藏的重要节点,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城市,其人力资源状况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长治久安,近年来,泸水市立足“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文旅兴市”发展战略,围绕人口基数、就业结构、技能提升、政策保障等维度,持续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从人口结构来看,泸水市常住人口约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比超50%,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特征,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约68%,人口红利仍处于释放期,民族构成以傈僳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8%,此外还有白族、怒族、彝族等2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83%,多元文化背景为人力资源开发带来独特优势与挑战,城乡分布上,怒江峡谷沿岸的乡镇仍是人口主要聚集区,但近年来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推进,超5万群众从高山深沟迁入城镇新区,劳动力空间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就业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同步增加。
就业结构方面,泸水市三次产业就业格局呈现“一产主导、三产快速提升”的特点,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吸纳就业人数占比约52%,以传统种养殖为主,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就业占比约18%,依托清洁能源(光伏、水电)、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逐步扩张,但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第三产业(服务业)就业占比达30%,在旅游、电商、物流等新业态带动下增长迅速,成为吸纳就业的新增长极,重点群体就业方面,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约8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超3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脱贫人口就业帮扶覆盖率保持100%,就业局势总体平稳。
为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泸水市多措并举强化政策支持与技能培训,在政策层面,出台《泸水市“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稳就业、保民生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设立每年不低于2000万元的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在技能培训方面,聚焦“怒江花谷”“绿色香料”“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联合职业院校、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2023年累计开展电工、焊工、电商直播、乡村旅游服务等技能培训120期,培训学员6000余人次,其中80%实现稳定就业或创业,针对易地搬迁群众,实施“一户一策”就业帮扶,通过“就业车间+公益性岗位+劳务输出”模式,确保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
人力资源开发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人口外流现象突出,青壮年劳动力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趋势明显,本地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二是技能结构不匹配,传统农业劳动力占比高,而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三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职业教育基础薄弱,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紧密,高层次人才引育难度大,边疆民族地区多语言、多文化背景,也对职业技能培训和政策宣传的有效性提出更高要求。
尽管挑战重重,泸水市人力资源发展也迎来重要机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高原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国家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机制持续深化,为人才引进、技术转移提供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催生新就业形态,直播带货、远程服务等为劳动力灵活就业开辟新路径,泸水市需进一步优化人口政策,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强化人才激励,促进人力资源从“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为建设和谐美丽幸福新泸水注入持久动力。
相关问答FAQs
Q1:泸水市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A1:泸水市主要通过“三措并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强化组织输出,与广东、浙江等省份建立劳务协作关系,每年组织“点对点”免费输送务工人员;二是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市场需求开设电工、家政、建筑等实用技能课程,培训合格后推荐就业;三是落实权益保障,建立外出务工人员跟踪服务机制,协调解决劳动纠纷,落实交通补贴、稳岗补贴等政策,增强就业稳定性,2023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省外就业占比达45%,月均收入超4000元。
Q2:泸水市如何解决本地企业“招工难”问题?
A2:针对企业“招工难”,泸水市实施“企业用工服务提升计划”:一是搭建招聘平台,定期举办“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发布岗位信息;二是落实用工补贴,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岗位补贴,鼓励企业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三是优化营商环境,简化企业用工审批流程,建立“企业用工服务专员”制度,动态解决企业用工需求,通过发展“归雁经济”,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有效缓解本地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