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事业单位改革将改哪些方面?如何推进?对市民有何影响?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事业单位 正文

武汉事业单位改革是近年来武汉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旨在破解事业单位体制僵化、效率不高等问题,更好地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民生需求,改革以“分类推进、强化公益、激发活力”为主线,在机构设置、编制管理、薪酬分配、服务效能等多个维度展开系统性重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也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武汉样本”。

武汉事业单位改革

分类改革:精准定位,优化职能结构
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推进事业单位分类,将全市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职能类、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三大类,实施差异化改革策略,行政职能类单位逐步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公益类单位进一步细分公益一类(基本公益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益二类(可部分市场化的公益服务,如高等教育、文化场馆),强化公益属性;生产经营类单位则稳步推进转企改制,融入市场竞争,截至2023年,武汉市已完成1200余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其中行政职能类单位整合精简30%,公益类单位优化布局25%,生产经营类单位转企改制率达90%,初步构建了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的事业单位体系。

编制管理:动态调整,打破“铁饭碗”
针对传统事业编制固化、人员能进不能出的问题,改革推行“员额制”和“备案制”管理,逐步收回空编、控制总量,建立“增减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在公益一类单位,实行“编制+员额”双轨制,在核定的编制外,根据公益服务需求设置员额,实行合同管理;公益二类单位和转企单位全面推行备案制,不再纳入编制管理,人员由单位自主招聘,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武汉市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率先试点备案制,允许其自主设置岗位、引进人才,近三年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800余人,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薪酬分配:绩效导向,激发内生动力
改革打破“大锅饭”式薪酬体系,建立以“绩效工资+基础工资+激励性报酬”为核心的分配机制,公益一类单位强化公益服务考核,将服务满意度、任务完成度等纳入绩效评价;公益二类单位允许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分配方式,对紧缺人才、骨干岗位给予倾斜;转企单位则全面实行市场化的薪酬制度,与经营业绩挂钩,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兼职兼薪”等激励政策,鼓励事业单位人员创新创业,数据显示,改革后武汉市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工资增长15%,高层次人才薪酬水平提升20%,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

武汉事业单位改革

服务效能:数字赋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推动事业单位服务流程再造和数字化转型,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公共服务事项,依托“武汉政务服务网”和“鄂汇办”APP,实现“一网通办”“一窗受理”;公益类单位推行“互联网+公益服务”,如医院推行线上预约挂号、远程诊疗,学校建设智慧校园,图书馆实现“扫码借阅”“数字资源共享”,建立“群众满意度评价”机制,将服务评价结果与单位绩效考核挂钩,倒逼服务提质增效,武汉市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平均办理时限缩短60%,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2分。

改革成效与挑战
通过系统性改革,武汉市事业单位活力显著增强:公益服务供给更加精准,2023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5万个、养老床位8000张;创新动能持续释放,市级事业单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同比增长35%;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涉企审批事项精简50%,但改革仍面临挑战:部分单位转企改制后市场竞争力不足,人员安置需进一步细化政策,公益类单位财政保障压力较大等,下一步,武汉市将持续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事业单位制度,推动事业单位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FAQs
问: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类型有哪些变化?
答: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类型从单一的“事业编”向多元化转变:公益一类单位保留事业编制,实行“编制+员额”管理;公益二类和生产经营类单位全面推行备案制,取消事业编制,实行合同管理,人员身份从“国家干部”转变为“单位雇员”,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武汉事业单位改革

问:改革如何提升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效能?
答:改革通过三方面提升效能:一是流程再造,整合服务事项,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减少办事环节;二是数字赋能,建设智慧服务平台,实现线上服务“零跑腿”;三是考核倒逼,建立群众满意度评价机制,将服务结果与绩效挂钩,推动事业单位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全额事业单位岗位是什么?待遇与报考条件如何?
« 上一篇 昨天
天水事业单位吧里能获取到哪些事业单位考试和招聘的最新干货信息?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