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共服务、履行社会职能的重要组织,其“人财物”管理效能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质量和公益目标实现,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人财物”管理正从传统行政化模式向现代化、精细化、协同化方向转型,成为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抓手。
人力资源管理:激活公益服务的核心动力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以“公益导向、分类管理、精准施策”为原则,围绕“选育管用”全链条优化配置,在岗位设置上,打破“身份固化”壁垒,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将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岗划分为不同等级,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实现“因事设岗、按岗聘用”,科研院所突出技术岗位价值,医院强化临床岗位能力,中小学教师岗位则聚焦教育教学实绩。
人员招聘方面,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除涉密岗位外,全面实行公开招聘考试,引入“笔试+面试+业绩评估”的复合评价体系,避免“唯学历”“唯资历”倾向,针对高层次人才,开辟“绿色通道”,通过项目合作、柔性引进等方式汇聚专业力量,强化在职培训,建立“初任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每年需完成规定学时的全科医学培训,教师五年内需完成360学时培训,确保专业能力与公共服务需求匹配。
考核激励是激发活力的关键,事业单位普遍建立“基础绩效+奖励绩效”的双层薪酬结构,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薪酬分配、续聘解聘直接挂钩,某省属高校将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的30%用于奖励团队,中小学教师考核优秀者可优先晋升职称,工勤技能人员通过技能竞赛获奖可破格定级,探索“县管校聘”“区管街聘”等改革,推动人员在区域、城乡间合理流动,缓解结构性短缺问题。
财务管理:筑牢公益运行的坚实保障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以“预算约束、绩效导向、规范透明”为核心,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管理体系,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及其他收入,其中财政补助又分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不同类型单位结构差异显著(如下表)。
事业单位典型经费来源结构(单位:%)
| 单位类型 | 财政补助 | 事业收入 | 其他收入 |
|----------------|----------|----------|----------|
| 公立医院 | 30 | 65 | 5 |
| 科研院所 | 50 | 40 | 10 |
| 义务教育学校 | 90 | 5 | 5 |
| 文化馆(县级) | 80 | 15 | 5 |
预算编制全面推行“零基预算”,打破“基数+增长”的传统模式,根据年度公益目标和实际需求核定支出,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某县在编制文化馆预算时,剔除常年未开展的“书法比赛”项目,新增“非遗进校园”专项,资金使用精准度提升25%,强化绩效管理,建立“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评价”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预算安排挂钩,对低效无效资金一律削减。
财务监督方面,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行公务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杜绝“小金库”;内控制度实现全覆盖,重点规范政府采购、资产处置、合同签订等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资金流向,防范廉政风险,部分单位还引入第三方审计,公开财务预决算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物资管理:提升公益效能的基础支撑
事业单位物资管理涵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低值易耗品等,核心目标是“物尽其用、安全高效”,固定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机制,从购置、验收、使用到处置全生命周期登记造册,建立“一物一码”电子档案,高校实验室设备通过扫码可追溯采购时间、维保记录、使用人信息,避免资产闲置流失。
在配置环节,严格执行资产配置标准,避免“超标准、超范围”购置,如规定人均办公面积不超过9平方米,县级医院设备更新需经省级卫健部门审批,防止盲目攀比,针对大型仪器设备,推行“共享共用”模式,建立区域仪器共享平台,高校科研仪器开放率需达80%以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无形资产(如专利、著作权、品牌)管理逐步加强,科研院所将专利转化纳入考核,某省属医院通过专利许可年增收超千万元。
低值易耗品采用“定额管理、以旧换新”制度,建立出入库台账,定期盘点清查,信息化管理工具广泛应用,如资产管理云平台实现跨部门资产调剂,某市政务服务中心通过平台将闲置电脑调配至基层窗口,节约采购成本30万元。
协同联动:构建“人财物”一体化管理格局
“人财物”管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人力资源配置需与财务预算、物资需求匹配,例如学校新增招生计划时,需同步核定教师编制、教学经费和设备采购预算;财务预算编制需以人员编制、资产状况为基础,避免“有钱没人”“有设备无人操作”的错配,通过数字化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如某省事业单位“人财物”一体化系统实现人员信息、预算指标、资产数据的实时共享,管理效率提升40%。
相关问答FAQs
Q1:事业单位编内与编外人员在管理上有何主要区别?
A1:编内人员(事业编制)具有“身份属性”,通过公开招聘进入,实行“国家干部身份”管理,享受财政保障的工资福利、退休待遇,职业发展路径清晰(如职称晋升、职务提拔);编外人员(合同制)采用“市场化用工”,签订劳动合同,薪酬由单位自筹或事业收入列支,福利待遇差异较大,职业发展依赖单位自主考核,近年来,多地推进“同工同酬”改革,但编内人员在稳定性、保障性上仍具优势。
Q2:当前事业单位“人财物”管理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策?
A2:挑战包括:人力资源方面,“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单位“躺平”现象存在;财务方面,预算绩效评价的科学性不足,重分配轻管理问题突出;物资方面,资产闲置与短缺并存,共享机制不健全,对策: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竞聘上岗”“末位淘汰”,强化聘期考核;二是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引入成本效益分析,建立“花钱必问效”机制;三是推进资产集约化管理,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平台,利用大数据优化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