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姑县人力资源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如何优化服务与人才支撑体系?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人力资源 正文

美姑县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现状、挑战与优化路径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和县域经济的持续活力,作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彝族为主体聚居的少数民族县,美姑县人力资源结构兼具民族地区共性特征与自身发展特殊性,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逐步形成“规模稳定、结构优化、技能提升”的发展态势,但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美姑县人力资源

美姑县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人口与劳动力规模

根据近年统计数据,美姑县总人口约30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比超过98%,是典型的彝族聚居区,劳动力资源总量约18万人,占总人口的60%左右,其中农村劳动力占比超85%,呈现出“基数大、分布散、城镇化率低”的特点,随着外出务工政策的放开和交通条件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逐年扩大,截至2023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约7.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5%,主要流向省内的成都、攀枝花及浙江、广东等省份,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

(二)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分布

美姑县就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第二、三产业相对滞后,具体来看:

  • 第一产业:约10.5万劳动力从事农业、畜牧业,占比58%,主要围绕玉米、荞麦、花椒、核桃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以及牛羊养殖,但传统小农经济模式占比高,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劳动力生产效率不高。
  • 第二产业:工业基础薄弱,仅有少量水电、矿产开发和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吸纳劳动力约0.8万人,占比4.4%,且多为技能型岗位,本地劳动力适配性不足。
  • 第三产业:近年来随着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约3.9万人,占比21.7%,涵盖零售、餐饮、物流、农村电商等领域,但多以个体经营为主,企业用工规模小、稳定性差。

表:美姑县近年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单位:万人、%)
|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外出务工人数 |
|--------|----------------|----------------|----------------|----------------|
| 2020年 | 11.2 (62.2%) | 0.6 (3.3%) | 3.2 (17.8%) | 5.8 (32.2%) |
| 2021年 | 10.9 (60.6%) | 0.7 (3.9%) | 3.5 (19.4%) | 6.3 (35.0%) |
| 2022年 | 10.7 (59.4%) | 0.8 (4.4%) | 3.7 (20.6%) | 6.8 (37.8%) |
| 2023年 | 10.5 (58.3%) | 0.8 (4.4%) | 3.9 (21.7%) | 7.2 (40.0%) |

(三)人力资源技能与教育水平

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影响,美姑县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偏低,全县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约75%,高中(中专)学历占比20%,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5%,系统性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不足30%,近年来,通过“雨露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政策,年培训劳动力约1.2万人次,涵盖电工、焊工、家政、彝绣、电商等领域,但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针对青壮年劳动力的“订单式”培训比例较低。

美姑县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技能结构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美姑县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导致劳动力技能单一,缺乏适应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专业技能,当地特色农产品(如“美姑花椒”)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延伸不够,难以吸纳高技能劳动力;而外出务工人员多从事低端体力劳动,工资水平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实现“技能提升—收入增加—人才回流”的良性循环。

(二)人才流失与本地吸引力不足

受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配套、职业发展机会等因素制约,美姑县面临“引才难、留才更难”的困境,本地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更倾向于流向成都、攀枝花等中心城市就业,返乡就业比例不足20%;外部专业技术人才(如农业技术、电商运营、医疗教育等)引进困难,即使引进也因生活条件艰苦、职业发展通道狭窄而流失率高。

美姑县人力资源

(三)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不健全

基层就业服务能力薄弱,全县仅1个县级就业服务中心、28个乡镇就业服务站,村级就业服务信息员多为兼职,难以满足劳动力精准对接需求,外出务工人员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劳动合同签订率不足40%,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率低,导致外出务工人员稳定性差,季节性返乡现象普遍。

(四)民族文化与人力资源开发的融合不足

作为彝族文化核心区,美姑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彝族漆器、银饰、口弦音乐等),但文化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路径尚未打通,传统手工艺多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生产,缺乏标准化、品牌化运营,未能形成“文化+技能+就业”的产业链,导致民族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美姑县人力资源优化路径与政策实践

(一)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适配性

针对“技能短板”,美姑县近年来实施“精准技能提升工程”:

  • 分类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菜单式”培训,围绕花椒、核桃种植,牛羊养殖等特色产业,推广“田间学校”模式,培训“土专家”“田秀才”;对外出务工人员,联合浙江、广东等对口帮扶企业,开展电工、焊工、家政等“订单式”培训,2023年订单式培训占比达35%,培训后就业率提升至82%。
  • 民族文化赋能:依托彝族文化资源,开设彝绣、银饰制作等特色培训班,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广“非遗+电商”模式,培训学员300余人,带动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

(二)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劳动力稳定就业

构建“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县级服务中心负责岗位对接、政策咨询;乡镇服务站定期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招聘会;村级信息员实时收集务工需求,通过“就业微信群”精准推送岗位,2023年,全县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8场,提供岗位1.5万个,达成就业意向4300人,建立外出务工人员跟踪服务机制,联合司法部门设立“维权服务站”,协助解决劳动纠纷,2023年帮助农民工追回欠薪320万元。

(三)推动产业与人才协同发展,增强本地就业吸引力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吸纳本地劳动力:

  • 农业产业化: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花椒、核桃精深加工,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2023年带动本地就业2000余人;
  • 文旅融合:依托彝族村寨、火把节等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民宿经营者、导游等岗位,吸纳劳动力1500余人;
  • 返乡创业扶持:出台“返乡创业十五条”,提供最高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建设返乡创业园,2023年返乡创业人员达580人,带动就业3000余人。

(四)深化东西部协作,借力外部资源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借助浙江省宁波市对口帮扶,开展“技能+就业”精准对接:

美姑县人力资源

  • 人才交流:选派50名基层干部、教师、医生到宁波挂职学习;邀请宁波专家开展农业技术、电商运营等培训,年培训2000人次;
  • 劳务协作:与宁波企业建立“定向输送”机制,2023年输送1200名劳动力到宁波就业,人均月工资达6000元以上,较本地务工提高50%。

美姑县人力资源开发需立足“民族地区、农业大县”实际,以“技能提升、产业带动、服务优化”为核心,推动人力资源从“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应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融合,加强民族文化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度结合,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美姑县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去向和从事行业有哪些?
解答:美姑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去向以浙江省宁波市、广东省深圳市、福建省福州市等省份为主,占比约60%;省内主要流向成都市、攀枝花市等地,占比40%,从事行业以制造业(如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占比35%)、建筑业(占比25%)、服务业(如家政、餐饮,占比20%)为主,部分人员通过劳务派遣进入大型企业,从事技术岗位的比例逐年提升,目前约15%。

问题2:美姑县针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彝族群众的技能培训有哪些特色?
解答:美姑县结合彝族文化特色和产业需求,打造了“民族技艺+现代技能”的双轨培训模式:一是开展彝绣、彝族银饰制作、漆器工艺等非遗技艺培训,联合电商平台开设“非遗直播班”,帮助学员将传统手工艺转化为商品;二是针对农业劳动力,推广“彝汉双语”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围绕“美姑花椒”“高山有机牛羊”等特色产业,邀请农技专家开展田间实操教学;三是针对青壮年劳动力,与宁波等对口帮扶地区合作,开展“电商运营+物流管理”“家政服务+母婴护理”等“订单式”培训,培训后直接对接企业就业,实现“培训即就业”。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郫县消防招聘信息网何时更新最新岗位信息?
« 上一篇 08-31
宁夏交通招聘信息网有哪些交通岗位信息?
下一篇 » 08-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