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开除程序是指事业单位因职工存在法定违纪违法情形,单方解除聘用合同的最严厉人事处理措施,需严格遵循法定事由、权限、流程及保障机制,确保程序合法、事实清楚、依据充分、处理恰当,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等法规,具体程序如下:
事实调查与证据固定
- 立案核查:单位发现职工可能存在开除法定情形(如严重违纪、失职渎职等)时,需成立调查组(一般由人事、纪检、业务部门组成),收集相关证据,包括书证(如违纪记录、合同文件)、物证(如违规物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等,确保事实链条完整。
- 证据审查:调查组对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进行审查,形成书面调查报告,载明违纪事实、时间、地点、情节及初步处理建议,并由调查组成员签字确认。
告知权利与听取陈述申辩
- :单位需向职工送达《解除聘用合同事先告知书》,明确告知其涉嫌违纪的事实、依据、拟处理结果(开除)及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陈述、申辩权及要求听证的权利(若涉及开除等重大处理)。
- 听取意见:职工有权在收到告知书后5-10个工作日内(具体期限依单位规定)提交书面陈述申辩材料,或申请口头申辩,单位需安排专人记录申辩内容,形成《陈述申辩笔录》,并对其提出的事实和理由进行复核,复核结果需书面告知职工。
集体研究决定
- 会议审议:单位领导班子(或职工代表大会,依单位章程规定)召开会议,集体研究讨论调查报告、陈述申辩复核情况及处理建议,会议需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到会,经到会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形成决定。
- 决定书制作:集体研究通过开除决定后,由人事部门制作《解除聘用合同决定书》,载明职工基本信息、违纪事实、处理依据、决定内容、生效时间及救济途径(如申诉、申请仲裁等)。
书面送达与离职手续办理
- 送达程序:《解除聘用合同决定书》应在7日内直接送达职工本人;本人拒收的,可留置送达(由2名以上见证人在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并签字);或通过邮寄方式(挂号信回执视为送达),确保职工知悉决定内容。
- 手续办理:决定生效后,单位需在15日内办结离职手续,包括:停止工资发放、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结清应得报酬(如未休年假工资、绩效奖金等),并收回单位配置的资产(如办公设备、证件等)。
申诉与复核程序
职工对开除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向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申请复核,也可直接申请人事争议仲裁(仲裁时效为一年),受理部门需在60日内完成复核并作出决定,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职工对复核或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事业单位法定开除情形(示例)
情形描述 | 法律依据 |
---|---|
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损害事业单位声誉 |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十九条 |
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一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 |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十九条 |
严重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 |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十九条 |
严重违反工作纪律或规章制度,经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 《人事处理规定》第二十七条 |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十九条 |
相关问答FAQs
Q1:事业单位开除与辞退有什么区别?
A:开除是因职工存在违纪违法行为,单位单方解除聘用合同的惩戒性措施,属于过错辞退;辞退则包括无过错辞退(如单位撤销、编制精简)和不胜任工作辞退,前者无需职工有过错,后者需证明职工不能胜任工作且经培训或调岗仍不胜任,开除对职工档案影响较大,可能影响后续就业;辞退若因非个人原因,通常无不良记录。
Q2:被事业单位开除后,还能报考其他事业单位吗?
A:需根据开除原因及地方政策判断,若开除涉及“严重违纪违法”(如贪污受贿、刑事犯罪),一般会被列入失信人员名单,5年内甚至终身不得报考事业单位;若因一般违纪(如旷工、轻微失职)被开除,部分地区政策允许5年后重新报考,但需在报名时如实说明开除情况,否则视为弄虚作假,取消资格,具体可咨询当地人社部门或查阅《XX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