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县地处四川省南部,是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白酒产业重要产区之一,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古蔺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全县总人口约75万,其中劳动力资源约42万,就业人口以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呈现出“总量充足、结构多元、潜力待挖”的特点,但也面临技能人才短缺、产业匹配度不高等挑战,需通过系统性政策引导和服务优化实现人力资源高效配置。
劳动力资源结构现状
古蔺县劳动力资源在年龄、学历、技能分布上呈现“三多三少”特征:一是青壮年劳动力占比高,20-45岁群体约占58%,是就业主力军;二是低学历劳动力占比高,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比达65%,高学历人才(本科及以上)仅占8%;三是传统技能人才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少,如酿酒、种植等传统领域技能人员占比超40%,而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专业人才不足5%,具体结构如下表:
分类维度 | 细分群体 | 占比 | 主要特征 |
---|---|---|---|
年龄结构 | 20-35岁 | 32% | 以外出务工为主,流动性较强 |
36-45岁 | 26% | 本地就业为主,稳定性较高 | |
46岁以上 | 42% | 多从事农业或本地零工,技能单一 | |
学历结构 | 初中及以下 | 65% | 适应体力型岗位,技能提升需求大 |
高中/中专 | 27% | 可胜任基础技能岗位,晋升空间有限 | |
大专及以上 | 8% | 集中在体制内或企业技术管理岗 | |
技能结构 | 传统技能(种植/酿酒) | 45% | 经验丰富,但标准化程度低 |
通用技能(电工/焊工) | 30% | 持证率约60%,市场需求稳定 | |
现代技能(电商/IT) | 5% | 年轻群体占比高,专业能力待提升 |
就业服务体系与政策支持
为促进人力资源高效利用,古蔺县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县就业服务中心统筹全局,15个乡镇社保所设服务窗口,213个行政村配备就业信息员,政策层面,通过“稳岗返还”“创业补贴”“技能培训券”等工具激发市场活力:对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如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按每人5000-8000元给予补贴;对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最高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及3年财政贴息;年均开展“春风行动”“金秋招聘月”等专场招聘活动50余场,覆盖企业200余家,提供岗位1.2万个。
技能培训方面,聚焦“产业需求+群众意愿”,推行“订单式”培训:针对白酒产业,联合郎酒、仙潭等企业开展酿酒师、品酒师培训,年培训500余人;针对特色农业,组织花椒、脆红李种植技术培训,覆盖农户3000余户;新增“电商直播”“家政服务”等新兴领域培训,2023年培训技能人才8000余人次,就业率达75%以上。
产业与人力资源匹配方向
古蔺县以“白酒+特色农业+文旅”为主导产业,人力资源开发需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白酒产业作为支柱,需重点培养酿酒工艺、质量管理、品牌营销等高端人才,计划与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年输送专业人才200人;特色农业领域,推动“技术+电商”融合,培训农民主播500名,助力农产品线上销售;文旅产业结合红军长征文化、赤水河生态资源,培养导游、民宿运营等人才,打造“红色研学+乡村旅游”就业增长点,通过“园区用工+劳务协作”模式,建立与成都、重庆等地的劳动力输送机制,年均转移输出劳动力8万人次,其中省外就业占比40%。
问题与未来方向
当前,古蔺县人力资源仍面临“三缺”:一是高技能人才缺,尤其是白酒研发、智能制造等领域;二是青年劳动力留不住,本地优质岗位不足导致人才外流;三是数字化转型慢,农村劳动力数字技能短板明显,未来需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强化“产教融合”,推动职校与产业园区共建专业,定向培养技能人才;二是优化“留人环境”,通过建设人才公寓、子女教育保障等政策吸引青年返乡;三是深化“数字赋能”,开展“数字新农人”培训,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FAQs
Q1:古蔺县针对高校毕业生有哪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A:古蔺县对高校毕业生推出“就业+创业”双扶持政策:就业方面,到县内企业就业的本科生可享受每月1500元生活补贴(最长1年),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除省级补贴外另给予每月500元县级配套;创业方面,提供最高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3年),入驻创业孵化园的免收3年场地租金,对带动5人以上就业的给予2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
Q2:古蔺县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技能不足的问题?
A:通过“培训+就业+服务”闭环模式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一是“菜单式”培训,根据产业需求开设酿酒、种植、电商等课程,培训免费并提供交通补贴;二是“基地化”实训,建立10个县级技能实训基地(如郎酒集团实训基地、花椒种植示范园),学员通过“理论+实操”考核后颁发职业证书;三是“订单式”输出,培训后对接县内外企业岗位,2023年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转化率达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