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区作为伊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人力资源状况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当前,伊春正处于从传统林业经济向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的结构优化、能力提升与合理配置,对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战略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伊春区人力资源的基本现状、面临的挑战、政策支持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分析。
伊春区人力资源现状
伊春区人力资源总量呈现“总量稳定、结构分化”的特点,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全区常住人口约20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占比约58%,总量约11.6万人,从人力资源结构来看,年龄、学历、技能及行业分布均呈现出与区域经济转型相适应的特征,但也存在明显短板。
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加速、青壮年外流”的趋势,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35岁青年劳动力占比仅18%,且以本地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务工人员为主,常住人口中青壮年比例偏低。学历结构以基础学历为主,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约40%,高中/中专学历占比35%,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25%,其中本科及以上仅占8%,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技能结构中,传统林业技能人才(如采伐、造林、木材加工)占比约30%,但多数面临技能老化问题;适应新兴产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数字经济)的技能人才占比不足20%,无技能或简单技能劳动力占比达50%,技能与产业需求脱节现象突出。行业分布上,传统林业(森林培育、木材加工)就业人员占比约28%,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康养等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35%,公共服务(教育、医疗、行政)占比约22%,其他行业(零售、物流等)占比15%,就业结构正逐步向绿色产业倾斜,但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重。
为更直观展示,伊春区人力资源结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指标 | 分类 | 占比(%) | 备注 |
---|---|---|---|
年龄结构 | 20-35岁 | 18 | 青年劳动力外流严重 |
36-50岁 | 32 | 中坚力量,技能转型压力大 | |
51-59岁 | 25 | 传统林业技能人才集中 | |
60岁以上 | 25 | 老龄化程度高,劳动力供给不足 | |
学历结构 | 初中及以下 | 40 | 基础教育占比大 |
高中/中专 | 35 | 职业教育衔接不足 | |
大专 | 17 | 高职技能人才占比偏低 | |
本科及以上 | 8 | 高层次人才稀缺 | |
技能结构 | 传统林业技能 | 30 | 技能老化,需求下降 |
新兴产业技能 | 20 | 生态旅游、电商等领域人才不足 | |
无技能/简单技能 | 50 | 转型期就业竞争力弱 | |
行业分布 | 传统林业 | 28 | 从业人员逐年减少 |
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 | 35 | 新兴产业吸纳能力提升 | |
公共服务 | 22 | 岗位稳定,吸纳能力有限 |
面临的主要挑战
伊春区人力资源发展在转型期面临多重挑战,集中体现在供给、结构、环境三个层面。
一是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短缺并存,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加剧了“用工荒”,尤其在生态旅游旺季、林下产品加工期等时段,企业面临“招工难”问题;传统产业劳动力过剩与新兴产业人才短缺的矛盾突出,如林业碳汇、森林康养等新兴领域缺乏专业规划、运营人才,而传统采伐、加工技能人才却因产业收缩面临转岗困难。
二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本地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仍以传统学科为主,生态旅游、数字经济、绿色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的技能培训资源不足,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现象普遍,伊春区拥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但既懂旅游管理又熟悉生态保护的双语导游、研学策划人才严重不足,制约了旅游产业品质提升。
三是人才吸引力不足与流失严重,受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薪资待遇偏低等因素影响,伊春区对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弱,本地培养的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外流现象突出,每年约6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到哈尔滨、大连等中心城市就业,导致“引才难、留才更难”的困境。
四是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不完善,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功能单一,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覆盖面有限,尤其对林下经济从业者、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的服务存在盲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动态的劳动力供需监测机制,难以精准匹配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者就业意向。
政策支持与发展举措
为破解人力资源发展难题,伊春区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聚焦“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推动人力资源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
一是实施积极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建立“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2023年累计举办招聘会28场,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帮助2300余名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针对林下经济从业者,推出“创业担保贷款+技能培训”组合政策,全年发放创业贷款1200万元,培训林下种植、养殖能手800余人次,带动就业1500人。
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整合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院校实施”的培训机制,重点开设生态旅游服务、林下产品电商直播、森林康养护理等特色课程,2023年开展技能培训3200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75%;推动“订单式”培养,与伊春职业学院、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开设“生态旅游班”“绿色食品加工班”,定向培养产业技能人才,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
三是优化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出台《伊春区“人才强区”行动计划(2023-2025年)》,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10万元安家补贴、5万元科研经费支持,建立人才公寓200套,解决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实施“雁归伊春”计划,吸引本地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场地支持,2023年吸引120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带动就业500余人。
四是推动产教融合与人力资源服务升级,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如伊春区林业局与黑龙江林业技师学院合作建立“森林管护实训基地”,年培训技能人才500余人;建设区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平台,实现岗位信息、培训资源、政策发布“一网通查”,2023年平台累计发布岗位信息1.2万条,服务求职者8000余人次。
未来发展方向
伊春区人力资源发展需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一是聚焦绿色产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围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碳汇经济、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推动人力资源向绿色产业集聚;支持传统林业技能人才转型,通过“转岗培训+岗位对接”,帮助其向生态管护、森林康养、林产品加工等领域转移。
二是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覆盖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重点加强青年劳动力、失业人员、林下经济从业者的技能培训,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模式,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职业院校与新兴产业企业深度合作,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强化人才生态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加强宣传引导,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推动“数字赋能”人力资源,利用大数据分析劳动力供需趋势,实现精准引才、育才、用才。
四是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功能,扩大服务覆盖面,为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者提供社保代理、权益维护等服务;建设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伊春区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哪些支持政策?
解答:伊春区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包括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最高20万元)、创业补贴(最高5000元),开展“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组织企业专场招聘会(每年不少于10场),优先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返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3年场地租金减免,并安排创业导师提供“一对一”指导。
问题2:如何解决伊春区传统林业技能人才转型问题?
解答:通过“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转岗培训,重点培训生态管护、林下种植(如蓝莓、平菇)、旅游服务(如民宿管家、研学导师)等技能,培训期间给予生活补贴;对接生态旅游企业、林产品加工企业开发“转型岗位”,建立“培训—考核—上岗”直通机制,2023年已帮助1200余名传统林业技能人才实现转岗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