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招聘待遇政策有何新变化?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事业单位 正文

2017年前后,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公共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事业单位编外人员作为一支重要的辅助力量,其规模、待遇及管理机制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编外人员,即不在事业单位正式编制内,通过劳动合同或劳务派遣形式聘用的工作人员,广泛存在于教育、医疗、科研、公共服务等领域,承担着专业技术辅助、行政事务支持、后勤服务保障等多种职能,有效弥补了事业单位编制资源的不足,但在身份认同、待遇保障、职业发展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2017事业单位编外

从政策背景看,2011年《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明确提出“控制事业单位编制总量,逐步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2016年进一步强调“严控编制,创新用人机制”,导致事业单位编内岗位增长放缓,而公共服务需求却持续扩大,编外人员因此成为满足单位运转的重要补充,据相关统计,2017年全国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总数已超过2000万人,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比例约35%,其中教育、医疗系统占比最高,部分基层单位编外人员甚至超过编内人员,形成了“编内少而精、编外多而广”的人员结构特点。

从岗位类型来看,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可根据职责分为三大类:专业技术辅助岗、行政事务辅助岗和后勤服务保障岗,专业技术辅助岗主要包括医院护士、学校代课教师、科研单位实验员等,占比约45%,需具备一定专业技能,承担核心业务的辅助工作;行政事务辅助岗包括文员、档案管理、数据录入等,占比约35%,主要负责日常行政支持;后勤服务保障岗涵盖保洁、安保、维修等,占比约20%,保障单位日常运转,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

岗位类型 主要职责举例 占比 所需技能要求
专业技术辅助岗 护理、教学辅助、实验操作、技术支持 约45% 专业资质、技能证书
行政事务辅助岗 文书处理、会议组织、信息录入、档案管理 约35% 办公软件、沟通协调能力
后勤服务保障岗 保洁、安保、设备维修、餐饮服务 约20% 基础体力、服务意识

在待遇方面,2017年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薪酬普遍低于编内人员,且存在较大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整体来看,编外人员薪酬结构以“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为主,基本工资多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协商确定,绩效工资与工作量挂钩但基数较低;社保缴纳方面,部分单位为降低成本,按最低基数缴纳“五险一金”,甚至存在未缴纳或缓缴现象;福利待遇上,编外人员通常不享受职业年金、住房补贴、年度考核奖等编内人员福利,加班补贴、带薪休假等权益也难以保障,编内与编外人员待遇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017事业单位编外

对比项目 编内人员情况 编外人员情况
基本工资 按职称/职级确定,标准较高 按最低工资或协商确定,标准较低
绩效工资 与编制、考核结果挂钩,基数较高 与工作量挂钩,基数较低,稳定性差
社保缴纳 按本人工资足额缴纳,比例稳定 多按最低基数缴纳,部分单位存在漏缴
职业年金 普遍享受 基本不享受
住房公积金 按较高比例和基数缴存 按较低标准缴存或部分单位不缴
年度考核奖/福利 享受节日福利、体检、带薪休假等 多数不享受,加班补贴发放不规律

管理机制上,2017年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管理模式较为混乱,主要存在三种形式:一是单位直接聘用,签订劳动合同,但合同期限多为1-3年,稳定性差;二是通过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劳动关系在第三方,单位仅负责用工,管理责任不明确;三是项目制聘用,以完成特定任务为期限,缺乏长期保障,这种“多头管理”模式导致编外人员归属感弱,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劳动纠纷频发,编外人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培训学习等方面也面临“玻璃天花板”,多数单位未将其纳入职业发展规划体系,进一步限制了其职业发展空间。

针对这些问题,2017年前后部分地区和单位开始探索改革举措,浙江省试点“编内编外同工同酬”,要求相同岗位、相同工作量的编外人员薪酬逐步向编内看齐;江苏省推动编外人员“全员参保”,明确社保缴纳基数与工资挂钩;广东省则尝试将部分专业技术辅助岗编外人员通过考试考核转为编内人员,拓宽职业通道,但这些改革多为地方性探索,尚未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编外人员的整体权益保障仍有待提升。

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和《劳动合同法》的严格执行,编外人员管理将逐步走向“规范化、法治化、专业化”,一方面将通过“总量控制、动态调整”优化编外人员结构,减少低技能后勤岗位,增加专业技术辅助岗位;另一方面将强化权益保障,推动同工同酬、完善社保缴纳、畅通晋升渠道,逐步实现编内编外人员管理的并轨,随着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推广,部分后勤服务岗可能通过社会化方式外包,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

2017事业单位编外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2017年事业单位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在晋升方面有哪些主要区别?
解答:晋升方面,编内人员拥有明确的职级晋升通道,如管理岗的职员等级(科员、科级、处级等)、专技岗的职称评审(初级、中级、高级),晋升后编制、工资、福利待遇同步调整,且晋升机会与编制名额直接挂钩;编外人员因无正式编制,普遍缺乏正式职级晋升渠道,多数单位仅在内部设置“主管”“组长”等辅助性管理岗位,不涉及编制和待遇调整,职称评定也常受限(如需单位额外推荐或需额外参加社会考试),职业发展空间明显小于编内人员。

问题2: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社会保障是否与编内人员一致?如果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2017年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社会保障与编内人员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保缴纳基数,编内人员通常按本人全额工资作为基数缴纳“五险一金”,编外人员多按当地最低工资基数或协商基数缴纳,导致实际缴费金额较低;二是保障项目,编内人员普遍享有职业年金(单位+个人共同缴纳),编外人员则基本不享受;三是医保报销比例,编外人员因医保缴费基数低,个人账户划入金额和门诊、住院报销比例均低于编内人员;四是住房公积金,编内人员按较高比例(如12%)和工资基数缴存,编外人员多按较低比例(如5%-8%)或最低基数缴存,影响购房贷款额度等权益。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大丰事业单位录取
« 上一篇 前天
事业单位体检时贫血会影响录用结果吗?有补救办法吗?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