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矿区位于山西省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历经百年开发,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能源结构转型和矿区可持续发展需求,人力资源作为核心支撑,其结构优化、能力提升与产业协同成为推动矿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当前,大同矿区人力资源既面临历史积累的优势,也遭遇转型期的挑战,需系统性分析现状、问题与对策,为矿区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大同矿区人力资源现状
从总量与结构来看,大同矿区人力资源呈现“总量稳定、结构失衡、技能待升级”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矿区现有从业人员约12万人,涵盖煤炭开采、洗选加工、机械维修、安全管理等多个领域,其中一线生产人员占比约60%,技术与管理岗位占比40%,但结构矛盾突出:
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特征,36-50岁中年员工占比55%,是生产主力;35岁以下青年员工仅占18%,老龄化趋势明显;51岁以上员工占比27%,面临退休高峰,技能传承压力较大。
技能结构以传统技能为主,初级工及以下占比48%,中级工32%,高级工及以上仅20%,尤其缺乏智能化设备操作、绿色开采技术、数字矿山管理等新兴技能人才。
学历层次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41%,高中/中专学历占比38%,大专及以上学历仅21%,且高学历人才多集中在管理岗,一线工人学历提升需求迫切。
行业分布高度依赖煤炭产业,非煤产业(如新能源、装备制造、物流服务)人才占比不足15%,与矿区“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直接相关,难以支撑多元化转型。
大同矿区人力资源面临的核心问题
-
结构性矛盾突出,供需错配
传统煤炭开采技能人才过剩,而智能化采煤设备运维、矿井安全监测、瓦斯治理、清洁能源利用等新兴领域人才严重短缺,随着“智能矿山”建设推进,矿区对掌握5G、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但现有员工技能更新滞后,导致“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 -
老龄化与人才流失并存,梯队建设滞后
一线老员工经验丰富但体力下降,青年员工因矿区工作环境艰苦、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城市生活吸引力等因素流失严重,近三年,矿区35岁以下员工流失率年均达15%,技术骨干流失率超8%,导致“青黄不接”风险加剧。 -
培训体系滞后,能力提升不足
现有培训多以安全规程、传统操作为主,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系统性课程;培训资源分散,企业、院校、社会机构协同不足,难以形成“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部分员工学习动力不足,对新技术接受度低,进一步制约技能提升。 -
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吸引力不足
薪酬体系僵化,“大锅饭”现象依然存在,高技能人才与普通员工薪酬差距小,难以体现“技高者多得”;职业晋升通道单一,技术工人与管理岗晋升路径割裂,“当官”成为唯一晋升目标,导致技术人才流失;矿区生活配套(教育、医疗、文化)与城市差距大,对高素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大同矿区人力资源优化对策
-
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体系
- 精准引才:针对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求,制定专项人才引进计划,给予安家补贴、科研经费支持,吸引高校毕业生、行业专家加盟;与山西大同大学、山西能源职业学院等共建“订单班”,定向培养矿山机电、智能开采等技术技能人才。
- 系统育才: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一线员工重点开展智能化设备操作、安全技能培训;技术人员聚焦数字矿山、新能源技术研修;管理层强化战略转型、创新管理能力提升;推行“师带徒”制度,鼓励老员工传授经验,青年员工传授新技术,实现“新老互补”。
-
推动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协同升级
围绕“煤电化、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非煤产业,制定人力资源转型计划,鼓励员工通过技能培训转岗至新兴产业;设立“矿区创业孵化基地”,支持员工利用煤炭产业链优势发展物流、固废利用、文旅等产业,实现“从挖煤到多元”的技能拓展。 -
完善激励机制与职业发展通道
推行“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制度,高级工、技师享受与管理岗同等待遇;设立“技术创新奖”,鼓励员工参与技术改造;建立“技术+管理”双晋升通道,让技术工人可通过技能等级提升实现职业发展,增强职业认同感。 -
优化矿区发展环境,增强人才黏性
加大矿区基础设施投入,建设青年人才公寓、文体活动中心,改善生活条件;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下沉,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打造“矿区文化品牌”,弘扬“工匠精神”,增强员工归属感和自豪感。
相关问答FAQs
问:大同矿区人力资源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答:核心挑战有三方面:一是传统技能人才过剩与新兴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难以匹配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求;二是老龄化严重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青年人才流失加剧“断层”风险;三是培训体系滞后,激励机制不完善,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问: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提升矿区人力资源质量?
答:可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与本地高校、职业院校共建专业,如开设“矿山机电一体化”“智能开采技术”等定向班,课程设置结合矿区实际需求,学生毕业后直接入职;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和实操培训,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设立校企联合科研项目,共同攻关矿山智能化、安全监测等技术难题,促进技术人才双向流动,提升矿区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