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重要载体,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多个领域,其改革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必须遵循科学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既是对改革实践经验的归纳,也是确保改革方向正确、成效显著的根本遵循,从宏观层面看,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原则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立足国情实际,聚焦公益属性,旨在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治理规范、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公益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品质公益服务需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事业单位改革必须遵循的根本政治原则,改革涉及利益格局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改革谋划、政策制定、组织实施全过程,具体而言,要完善事业单位党组织领导体制,坚持事业单位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确保改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强化政治建设,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党在事业单位的执政基础,确保公益服务不偏离公益属性,改革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改革中严格纪律要求,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腐败问题,维护改革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公益服务需求
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优化公益服务供给结构,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在教育领域,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化布局,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在医疗卫生领域,强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文化领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向基层延伸,要畅通群众参与渠道,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对公益服务供给的意见建议,确保改革措施符合群众需求、得到群众认可。
坚持分类改革,精准施策推动转型
分类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资源配置方式,精准划分类型,避免“一刀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事业单位原则上划分为三类:
- 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内设机构,不再保留事业单位序列;
-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参与市场竞争;
- 从事公益服务的,强化公益属性,保留事业单位序列,优化布局结构,完善治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
在分类基础上,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施差异化改革策略:对公益一类(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服务等),实行机构编制严格控制,强化财政保障,确保基本公益服务供给;对公益二类(如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给予更灵活的人事、薪酬管理权限,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扩大服务供给,分类改革的核心是“精准”,需结合行业特点和单位实际,严格认定标准,避免“伪公益”或“错分类”问题。
坚持政事分开,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
政事分开是转变政府职能、激发事业单位活力的关键,核心是厘清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职责边界,推动“政”与“事”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对政府而言,要强化宏观管理、行业监管和公共服务质量监管,减少对事业单位具体事务的直接干预,不再审批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微观管理事项;对事业单位而言,要落实法人自主权,在人事管理、机构设置、内部分配、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拥有更大自主权,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增能减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科研院所可实行“备案制”管理,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和岗位,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公立医院可推进“去行政化”,取消行政级别,实行院长聘任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
坚持放管结合,激发活力与规范运行并重
放管结合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在事业单位领域的具体体现,既要向事业单位放权赋能,又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放活”与“管好”有机统一。“放权”方面,要聚焦事业单位发展痛点,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该放哪些权、怎么放,确保放权到位、接得住、用得好;“监管”方面,要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强化绩效评价、信用评价、社会监督等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监管全覆盖,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将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纳入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人员薪酬挂钩;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及时公开监管结果,防止监管缺位或越位。
坚持优化服务,提升公益服务效能
优化服务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目标,要推动事业单位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要优化服务供给结构,聚焦主责主业,剥离非核心业务,集中资源提供高质量公益服务;要创新服务方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公益服务”发展,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政务服务事业单位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减少办事环节,压缩办理时限;教育机构开发在线课程平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医疗机构推行预约诊疗、远程医疗,方便群众就医,要建立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明确服务规范、流程和时限,提升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坚持法治保障,推动改革于法有据
法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保障,要将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改革措施于法有据、规范有序,要完善事业单位法律法规体系,修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明确事业单位设立、变更、注销程序,规范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治理制度,推动章程建设,明确党组织、管理层、职工代表大会等治理主体权责,形成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治理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法治意识,引导事业单位依法依规开展活动,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公益类事业单位应制定章程,明确公益服务目标、业务范围、治理结构等,经主管部门核准后作为开展活动的基本依据;转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需依法办理企业法人登记,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坚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改革任务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和环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同推进各项改革任务,一是统筹改革与行业发展,将事业单位改革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相结合,确保改革与行业发展规划衔接;二是统筹改革与稳定,充分考虑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避免改革引发不稳定因素;三是统筹中央与地方改革,中央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地方层面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鼓励基层创新,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改革格局。
基本原则核心内涵与实践要求概览
基本原则 | 核心内涵 | 实践要求 |
---|---|---|
党的全面领导 | 确保改革方向正确,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 完善党组织领导体制,强化政治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
以人民为中心 | 满足群众公益服务需求,提升群众获得感 | 聚焦群众需求,优化供给结构,畅通群众参与渠道 |
分类改革 | 按社会功能精准分类,差异化推进转型 | 严格划分三类事业单位,制定差异化改革策略,避免“一刀切” |
政事分开 | 厘清政府与事业单位职责边界,落实事业单位自主权 | 强化政府宏观监管,赋予事业单位人事、机构等自主权,打破行政化束缚 |
放管结合 | 向事业单位放权与加强监管并重,激发活力与规范运行统一 | 制定权力清单,健全绩效评价、信用监管等机制,实现“放活”与“管好”结合 |
优化服务 | 推动事业单位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 优化供给结构,创新服务方式,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推动“互联网+服务” |
法治保障 | 将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改革于法有据、规范有序 | 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内部治理制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
统筹兼顾 | 协调改革与稳定、行业与地方关系,系统推进改革任务 | 统筹改革与行业发展,妥善安置分流人员,鼓励地方创新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如何准确区分“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
解答:区分“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的核心是看“公益服务能否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及“财政保障程度”,公益一类是指承担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服务对象面向社会大众,基本需求由政府保障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公共文化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其经费主要由财政全额保障,严格限制从事经营活动,公益二类是指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科研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财政补助支持其发展的事业单位,如公立高等学校、非营利性医院、应用型科研院所等,其财政保障为差额补助,允许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开展部分经营活动补充经费,划分时需结合单位职责任务、服务对象、资源配置方式等综合判断,避免将可市场化服务与基本公益服务混淆。
问题2:事业单位改革中,如何平衡“放活”与“管好”的关系,避免出现“一放了之”或“管得过死”的问题?
解答:平衡“放活”与“管好”需把握“放权赋能”与“有效监管”的辩证统一,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明确“放什么、怎么放”,制定事业单位权力清单,聚焦用人自主权、内部分配权、科研经费使用权等核心权限,减少微观干预,确保放权精准到位;二是构建“管什么、怎么管”的监管体系,强化绩效导向,建立以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动态监测;三是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事业单位在公益服务领域大胆创新,对探索中出现但未违反法律法规、勤勉尽责的失误予以宽容,同时建立问题反馈和纠偏机制,及时纠正偏差,通过“放权—监管—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既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又确保公益服务不偏离轨道,实现“放活”与“管好”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