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人力资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人力资源 正文

山西省大同市作为晋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近年来,大同市立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需求,围绕人口结构优化、就业质量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持续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体系,推动人力资源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山西省大同市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规模与结构特征

大同市人力资源总量保持稳定,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加速、城镇化提升、素质逐步优化”的特点,据大同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约310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占比约62.3%,总量约193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老龄化趋势明显,从城乡分布看,城镇常住人口占比约68.5%,较2010年提升12.3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在人力资源素质方面,全市受教育程度持续改善,2023年,常住人口中拥有高中(含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达38.6%,较2015年提高8.2个百分点;每十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为1.2万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与东部发达城市相比,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重仅为28.5%,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不足10%,人才结构与新能源、文旅、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就业现状与产业分布

大同市就业规模总体平稳,就业结构随产业转型逐步调整,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7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从产业就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农业)就业人员占比约15%,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占比40%,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45%,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为直观展示就业产业结构,具体数据如下表:

产业类别 就业人数(万人) 占比(%) 主要行业分布
第一产业 5 0 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
第二产业 0 0 能源、装备制造、建材、化工
第三产业 5 0 批发零售、交通运输、文旅、金融

在重点群体就业方面,大同市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35万人,其中省外务工占比约20%,依托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公益性岗位1.2万个,有效解决了“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问题。

山西省大同市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政策支持体系

大同市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出台系列政策优化人力资源发展环境,在人才引进方面,实施“大同人才新政20条”,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安家补贴、30万元科研经费,并解决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问题;对企业引进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分别给予每月4000元、2000元生活补贴,连续发放3年,2023年,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3200余人,其中博士以上学历85人,新能源、文旅等领域人才占比达45%。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整合全市20所职业院校、50余家重点企业资源,建立“校企双元”培训机制,围绕氢能、光伏、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年培训规模达2万人次,大同市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合作建设“氢能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已培养氢能制备、储运技术人才500余人,满足当地氢能产业发展需求。

在就业服务方面,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年举办“春风行动”“金秋招聘月”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8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推广“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通过“大同就业”APP实现岗位匹配、政策查询、创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2023年平台注册用户达45万人,岗位对接成功率达35%。

人才流动与区域协同

大同市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推动人力资源区域流动,依托京同高铁、大西高铁等交通网络,加强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的劳务合作,建立“区域劳务协作基地”,每年向京津冀地区输送劳动力8万人次,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吸引北京中关村企业在大同设立研发中心,带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回流,2023年引进京津冀项目人才1200余人。

在人才流动机制上,打破户籍、地域限制,推行“柔性引才”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专家通过兼职、技术咨询等方式服务企业;建立“人才驿站”,为来同求职的高层次人才提供3个月免费住宿,降低人才流动成本,大同市与太原市共建“晋中城市群人才市场”,实现职称互认、社保转移接续,促进区域内人才优化配置。

山西省大同市人力资源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当前,大同市人力资源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老龄化加剧导致劳动力供给收缩,2023年劳动年龄人口较2020年减少3.2万人;二是产业结构转型与人才结构不匹配,新能源、文旅等新兴产业技能人才缺口达1.5万人;三是人才吸引力不足,相比省会太原及京津冀城市,薪资水平、发展平台存在差距。

大同市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深化产业融合,依托“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培育新就业增长点,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二是强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大同大学、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增设新能源、文旅管理等专业,定向培养技能人才;三是优化人才生态,提高人才补贴标准,建设人才公寓、国际学校等配套设施,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环境。

相关问答FAQs

Q1:大同市在吸引青年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A1:大同市针对青年人才推出“三免一补”政策:一是免租金提供人才公寓(最长3年);二是免费创业培训、场地支持和创业担保贷款(最高50万元);三是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称评定;二是对来同就业的青年人才,给予博士每月4000元、硕士每月2000元、本科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贴,连续发放3年,举办“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最高给予20万元资助,并优先推荐入驻省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

Q2:大同市如何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A2:针对“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大同市实施“供需对接”工程:建立“企业需求清单”和“劳动力资源清单”,动态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技能情况,开展“订单式”培训,2023年已组织企业定向培训1.2万人次;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大同大学与氢能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设“氢能技术应用”订单班,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岗位补贴,鼓励企业扩大用工规模,2023年累计发放补贴8600万元,带动就业1.5万人。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人力资源一级历年真题
« 上一篇 今天
天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